【R阅读原文片段】
《如何听如何说》,151页
举例时应该精挑细选,目的是把你的概括性陈述说得更生动、更易懂一些。许多人感到对概括性的话很难理解,尤其是那种高度抽象的概括。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能够把抽象的叙述形象地描绘出来,使得它们更容易被人理解。假如你听不明白别人在说些什么,就应该而且有必要请对方给你举个例子。如果他们举不出令你满意的例子,那么就很可以怀疑,是不是他们也搞不清自己话中的意思呢?
【I:拆书家讲解引导】
原文片断是告诉我们如何听明白和如何说明白。当我们听别人说话时,如果我们没听明白,我们应该请对方举例说明,如果对方举的例子跟之前举的例子找不到共性,有可能是叙述人自己也不明白自己在说什么。那当我们跟别人说话时,若想要对方理解我们说的内容时,同样应该挑选一些例子来描绘我们的叙述。因为概括性的陈述比较抽象让人很难理解,而例子更生动,更容易让人明白。所以我们在跟对方阐述一个道理时,应该用一些生动、鲜活的例子来描绘。但如何让自己能迅速挑选到适合的案例,还需要我们平常就做好案例储备,随时记录我们在电影里、书本上、日常周边看到、发生的有特点的例子,并分门别类做好记录,以备挑选。所以第一步就是要养成搜集案例的习惯,等到我们有足够的案例储备了,我们就要在其中寻找适合的案例了,我们可以根据记录的类别来甄选适合的案例。什么案例适合呢,就要看该案例与我们要陈述的内容之间有没有关联性,了解案例后能否帮助我们理解阐述的内容。当我们讲述了一个例子以后,对方还是不能理解我们说什么,这时我们就要检视一下自己对我们要叙述的观点或内容的理解是不是足够清晰、准确和透彻了。所以当我们挑选案例时,只挑一个例子是不够的,应该至少挑选两个以上的案例,一方面检视自己对内容的理解是否准确,另一方面,当对方仍然不明白我们想要表达的意思而要求我们再次举例时,我们能迅速列举出其他同样适合的案例让对方理解。
【A1:联系过往经验】
在有一次拆书活动中,A拆解了一本书中的一个片断,在其归纳的步骤中,有一个步骤是明确“原则”,当时小伙伴不太明白,于是A举例说“原则”就像你去吃饭你要选择什么样的饭店一样,比如说我就不会选择像“华天”这样贵的场所。后来一位小伙伴B应A要求向大家分享她的A2时,B在“原则”这个环节卡了壳,B委屈地说自己还是没有搞懂这个“原则”是什么。注意这里,A这时已经讲述过一次内容,并且举了一个例子,但显然B没有明白。然后A应B的要求试着再次举例,很显然,A犹豫并想了很久才给了另外的例子,而我们发现这个例子与之前举的例子大相径庭,对“原则”的理解越来越模糊了。于是,场面稍微有点尴尬,我推测A自己对原文的这一点可能并没有搞清楚,遂未再追问。所以,我们回头看这个案例,A挑选了例子来描绘他要说的内容,但是第一次举例描绘时,B表示没有听懂,第二次的举例A显然没有准备,如果他在说之前就已经准备好了至少两个例子,并检视过案例与叙述内容的关联性,就不会那么尴尬了。所以,我们在向别人叙述我们的观点或内容时,一要注意多搜集例子,丰富自己的阅历和积累;二要挑选三个以上的相关例子;三要对例子与叙述内容的关联性仔细检视;四、讲述抽象性的概念等内容时用相关案子来描绘。
【A2:规划今后运用】
从今天开始,我要用手机及时记录下我经历的或我看到、听到的有意思的事例,如果笔记录不快,我可以使用录音功能(搜集例子)。
今天中午我要跟几位书友探讨一下“当侵害案件发生时,我们应该责怪侵害人违法还是应该责怪被侵害人自我保护意识能力差”的问题。在昨天的讨论中,书友A似乎认为与其教育孩子不要侵害他人,不如教育孩子学会自我保护,而书友B认为懦弱的人不值得同情。我认为这类观点一旦传播开来会造成不好的舆论导向,所以我觉得自己有必要说些什么让有着这类想法的人们认识到他们的这个观点的不对。首先,我会向他们阐明我的观点:1、禁止侵害他人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具备自我保护能力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法。一个是具有强制力的规范要求,一个是人性化地温馨提示。2、自我保护能力是一个相对并抽象的概念,说其相对是因为你是否具备自我保护的能力,要看侵害人的能力强弱而定,所以没有绝对的自我保护能力一说;说其抽象是因为自我保护的方法很多,有效或无效,要根据侵害人、行为、环境、时间等客观因素来客观分析,难以有统一的界定,有时可能还要碰运气。3、由于原生家庭的一些影响会导致部分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乏反抗的勇气。所以苛求于被害人的自我保护能力或意识,让被害人承担被害的责任的舆论导向一旦行成有可能会助纣为虐。(充分理解自己要表达的内容)
然后我会提前准备好两个案例,一个是在《当良知沉睡》这本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公司高管因为性侵下属导致下属手臂被折断而被起诉,这位高管辩称“她为什么要反抗呢?她如果不反抗手臂就不会断了啊”。用这一案例描绘具有反抗意识以及基本的反抗能力的人仍然被侵害的事实。第二个案例是我幼时的一个女同学,她的穿着朴素,性格随和,读书时总是被一部分同学欺负,但她却从不反抗,还是跟那些欺负她的同学后面,当时觉得其窝囊没骨气,所以年幼的我也从未想过帮她。后来才得知为首欺负她的同学里有一个是她父亲单位的领导,她回家跟父亲说有同学欺负她的事情后,她父亲却要她跟某位同学搞好关系。所以,年幼的孩子哪里懂的那么多深奥的道理,也不要对他们作太多的苛求,毕竟每个人的成长环境都不一样。用这一案例描绘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有差异,因此不应苛求被害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准备两个以上的例子,并检视与叙述内容的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