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疗法技术在生活中使用:遇事慢半拍,让子弹飞一会儿,没坏处

生活中每天发生无数事情,有些会引起我们警觉和重视,甚至引发激烈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我们要清楚这一点,那就是事情本身有时候的确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换句话说,再简单的小事情,都会引起各种不同解释,进而出现不同反应。

举个例子,工作发现一个问题,对比差距非常大,产生负面情绪,这说明大脑中已经有了成见,不过涉及好多环节,想打还需要继续厘清,就先放放再说。

也就说,这个事情引起一种解释,解释导致情绪不良,只不过暂时保持不动声色,没有立即行动。

这不同于紧急事情,不去立即处理就糟糕,也不同于过期食品,误吃会闹肚子。

第二天,找个机会询问有关事宜,证实自己原来解释不合理,属于误解,原认为的问题不是问题,甚至说正因为工作流程才发现了问题从而纠正问题。

幸亏慢半拍,没有急于行动,避免了尴尬。

家庭教育中,类似事情比比皆是,由于误解孩子言行,不容孩子争辩,直接定性孩子有问题,批评指责惩罚孩子,导致亲子关系不良。

记得一个家庭教育故事,孩子告诉家长说,初中时候有次早放学回家,躲到门后想给家长一个惊喜,结果被家长误认为在偷玩偷看书,狠狠批评一顿,根本不听辩解。

嗨,关系处理,事情应对,共情能力,会的不难,难的不会。

说到底,上面举这些例想说的是,对事情看法有无数种,警惕我们出现的自动思维这一种,会引发不良行为,导致不良后果。

因此,遇到事情出现自动思维时,自我告诫慢半拍,让子弹飞一会,问自己两句话:“这个想法有证据支持嘛?”“还有其他解释嘛?”

我们认为别人犯了错误,记住这只是我们的“想法”。我们认为孩子在偷玩,记住这只是我们的“想法”。我们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记住这只是我们的“想法”!

稍微慢一点行动,让事实来验证一下,换个角度多解释一下,许多时候,事实和想法根本不是一回事,甚至大相径庭。

既然慢半拍是我们可以控制的,那就“让子弹飞一会”这个流程保持下来。

稍微引申,联系下过去的涂鸦思路。

一个是“慢无止境”,对应想法慢一点、情绪稳一点、言行停一点、共情多一点。这里慢一点就是给思维多一个方式,不着急确认,慢慢来,让理性上线,使用的是认知重建技术。

再一个是“事中判断三原则”,遇到事情先判断再应对。这个判断指向心理状态,理想是健康状态,避免的是不正常状态,常出现的是不健康状态。意识到自己急于表态爆发情绪,属于心理状态不正常,就会有所收敛,夹着尾巴做人,从而刻意训练用语言表达想法,而不是情绪化或者行为化。

不动声色,质疑想法真实性,思考别的解释,避免状态不正常,检验自动思维是一家之言,有了这点裨益,这也算是行为学习理论的强化吧,即遇事慢半拍,让子弹飞一会,没坏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