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慕云葳蕤
一个读者说,他说话总是心急,有些话说了就后悔。
但是说出去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覆水难收。
每个人性格不同,说话快慢也不一样。有人天生就是慢性子,有时你催促,他都不肯回答。有些人性格急,说话像机关枪,你一句话问过去,他噼里啪啦地十几句不停息。
过快、过慢都不一定好,拿捏住分寸的“慢半拍”无疑是最恰到好处的。
说话要“慢半拍”,这“半拍”用来干什么?用来思考场合、身份和目的,用来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否则不注重场合,说话不得体,有失身份,答非所问,既起不到谈话作用,浪费时间,还会影响心情,得不偿失。
1.思维习惯之一:考虑场合
说话要注意场合,这是最起码的常识。我对这事深有感触。
记得有一次,跟两个女同事吃完中饭边散步边聊天。其中一个年轻女同事说,自己和老公在家,总是唧唧歪歪,两个人性格都很要强,都想做主,所以总是争吵。另一个年纪大的女同事就说,自己和老公之间从来不干涉。比如说早上自己先起来,就把饭做好,把他那份也做好,但从不叫老公起床。老公起床之后,也不强迫他吃饭,如果老公不吃,就把饭收起来。
我当时觉得这种做法好,就直接说:“嗯!这样挺好,是夫妻间最尊重的做法。”说完之后我就后悔了,因为我没有想到,表扬这个同事好,言外之意,就是说另外一个同事不好,说她们夫妻不尊重了吗?但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也不想再多解释什么,解释多了,反而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但愿那位年轻的女同事没什么多余的想法。
其实,现在朋友圈说话,为什么大家说得越来越少,越来越注意,也是因为有人说话不注意场合造成的。
比如说,某一个人发展得特别好,大家就一窝蜂一样,哇!你很出息!太厉害了!将来是我们的靠山!就是我们的榜样!值得我们学习!是我们的骄傲之类的。
这样说确实挺好,这个人确实听了挺舒服的。但是,另外的人呢?听了就很不舒服。毕竟发展好的人是有限的,也肯定有一些发展不好的人。
所以有时,和同学、朋友聊天,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更多的是在私下,交流一下。基本不在公开场合或朋友圈人多的情况下,大肆宣扬地赞美,更多的是陈述事实或礼节性地聊天,总要考虑场合,总要考虑其他人的感受。
想起我同学跟我说起过,他们公司的裙带关系非常复杂。如果你在公开场合上说话不注意,说不定某一句话,就得罪了某个人。因为,在你周围的人当中,很有可能有某位领导的亲属或某个派系的人。
一旦不注意场合,不小心说了错话,说了得罪人的话。今后一旦被人穿小鞋,死都不知是怎么死的。
所以要想在职场上好好“潜伏”,要想过得相安无事,就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提升自己的能力。说话注意场合,对事不对人,多客观,少主观;多事实描述,少定性评价。尽量“慢半拍”,看看说话的内容是否适合当时的场景。
在人物关系没搞清之前,人物背景没了解之前,多说话反而多得罪人。说话慢半拍,总有好处。不要因为一些无关紧要的闲言碎语,耽误了自己的正事儿,得罪了人却一无所知。
2.思维习惯之二: 考虑身份
无论是国家、公司还是家庭里,都有自己的身份定位。
出国时,代表自己的国家,遇到不公时,不要冲动,要多思考,自己的一言一行会不会给国家带来负面影响。
在公司里,是上司还是下属身份,是应该拍板还是服从?要依照自己的身份说话,否则给公司抹了黑却一无所知。
在家庭里,自己是长辈还是小辈,说话应该客气还是严厉?总之如果不考虑身份,就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我自己也有过这样切身的感受。
在公司里 ,因为和领导相处久了,有时很容易忽视并忘记自己的身份。遇到见解不一样时,总想争论两句,显示一下自己也很有想法,思维也很活跃。
记得有一次领导布置任务,让我们做一个工作方案。听了领导的意见后,我忽然觉得有一些不同意见。尽管领导解释了很久,我还是不理解,想按照自己的意见做。领导一看不行,小声说了句,这其实也不是我的想法,是上面的意思。我这才恍然大悟,一时间,因为和领导关系好,因为过于看重工作,因为过于重视自己的想法,居然忽视了身份问题。其实,他的上面还有领导,领导的上面还有领导。
我不过是组织中一个辅助的角色,我说了那么多话,自我感觉是尽最大努力为了方案完美,为工作方案贡献了智慧。但不过是进行了没有意义的争论,影响了办事效率,让领导感觉不舒服。现在,我说话都遵循“慢半拍”原则。考虑完场合,再考虑身份。
组织中都是有层级的,只有一级服从一级,才能保证组织效率。等轮到我以管理者身份布置任务时,就更能深刻感受到这一点。因为我代表的不光是自己,而是组织机构中的一个级别。每个级别都有其任务和使命。
如果在布置任务时,碰到话多、埋怨多的下级时,虽然我也会耐心给他们解释,但是如果解释了很久,他们还是要继续争论,我就会感觉开展工作很累。
因为很多时候,工作推进也并不是我本意,是领导一层一层压下来的,我们不过是为了完成组织的任务。
如果能理解这一层含义,不管我们做下级还是做上级,就都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身份。遇到即使自己感觉特别不情愿的任务,“慢半拍”思考后,就不会喋喋不休地絮叨,就会快速理解,理性执行。
我也曾问过一位总经理,在组织当中什么样的人最容易发展?如果让他只选一个的话,他会选什么?他“慢半拍”思考后,说:“服从性”。所谓服从性,就是指能够很好地区分身份,认清自己在组织中的责任。
所以大家在和对方聊天、讨论时,一定要意识到身份。意识到身份,就不会过多反驳,过多提意见。只需说一句,好的,我马上去办。这样,既会提高组织效率,也能提高自己形象。公开聊天不失身份,话不用多说,自己的发展前途,才不会坎坎坷坷。
3.思维习惯之三:考虑目的
聊天就是沟通,沟通就有目的。通常情况下,沟通有四个目的,第一控制别人;第二赞美激励;第三表达感情;第四沟通信息。
第一是控制别人。有时我们说话很想说服别人,是希望别人能按照我们的想法做。其实,无非是想控制别人,把自己的思想装到别人脑袋里,或让别人的行为按照自己的思想来执行,这种就是属于控制别人。
第二是激励赞美。大多数人说话很喜欢听表扬、肯定,一旦听了不好听的话,会记仇,很长时间都忘不掉。因为,人的内心都有这样的需求。聊天是有目的的,就是让别人高兴起来,同时,希望别人说话能够让自己感到愉悦。
第三是表达感情。有很多人说跟父母聊天多是说些“废话”,听妈妈爸爸絮絮叨叨,今天早晨做什么,吃了个鸡蛋,喝了杯牛奶,中午睡觉,下午出去走走,晚上看看电视,早早就睡了之类的。看起来,这些聊天好像是没什么营养,但实际上它也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表达感情。亲人、爱人、朋友间的聊天多属于这类。
第四是沟通信息。比如国家、省里、市里发生哪些大事,哪条路在修,哪条旅游线路优惠,购车、购房之类的,知道这些信息,对生活带来很大便利。这些都可通过日常沟通获得。
所以,当了解了聊天的四个目的之后,说话就会非常有针对性,“慢半拍”就是用来思考这些目的的。
比如,如果对方言行是想控制我,是想要求我如何做,那我就要考虑是不是能够满足他,如果满足不了,那就提出我的意见,让他也尊重我。
如果对方是感到缺少自信,或者是需要认同,那我就可以安静地对他给予认同,
如果是单纯的感情、信息交流,聊天相对来说就比较随意,只需单纯地描述,这个好,那个不好,氛围也比较轻松、自在。
所以聊天根据目的不同,有时需要谨言慎行,做个话少、有深度的人;有时需要侃侃而谈,跟紧话题,显示才华,有时需要静观其变,牢记“祸从口出”的人生警句。
谈话聊天,“慢半拍”思考,通过学习这三个思维习惯,考虑说话场合、身份、目的,培养良好习惯,就可以克服曾经在聊天中养成的不良习惯。
像我也是一样,通过不停的学习,现在可以给员工上沟通的课。大家只要说话留白,“慢半拍”,就会找到聊天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