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内容】《读懂一本书》读后感
【题目】讲书是读懂一本书的最佳输出途径
【字数】1728
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好不容易看完一本书,书本合上的那一瞬间,感觉好像没有看过这本书一样,一点印象也没有,时间再长一点都忘记自己曾经看过这样一本书了,更不用说吸收书中的知识。如何能让书中的知识浸润脑海呢?在《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书中,樊登老师讲到,读懂一本书最好的方式就是讲书,讲书,讲书,重要的事说三遍!
01 庖丁解牛式拆解一本书
找到一本书的使命,我们也就真正读懂了一本书。
拆骨—找到这本书的使命。找到一本书的使命,把握一本书的脉络,遇到升华的地方,重点反复读。在浏览书籍时,最好带着问题,带着目的,浸润式的读。作者在书中需要向读者达成的使命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排兵布阵,拆解骨架呢?当我们能够快速的找到这本书的框架,找到提纲挈领的部分,就掌握了它的使命,也就明白了它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通络—梳理论证过程和逻辑。找到骨架之后,拆解后,我们还需要通经络,也就是论证过程。作者是如何一步步论证自己的观点,做了哪些调查研究,他的逻辑是什么。找到作者的论证逻辑,对一本书的理解就八九不离十了。当某个概念被清晰化,某个问题严重了,当你能够看出层级递进,恭喜你,你找到了这本书的经络。
剔肉—找到可信赖的数据。骨架有了,经络梳理通了,那就要剔肉了。文章的血肉就是数据、案例。在论证解决方案过程中需要用到大量论据,如:统计数字、对比实验、调查结果大量的案例。这些都是书中很有价值的内容,要仔细研究。一本书的结构可以简单总结为:前面是定义问题,然后解释清楚背景,(餐前开胃酒)中间一大块是解决方案的讨论过程(正餐),最后就是是价值的升华(餐后甜点)。
02 滚瓜烂熟式读懂一本书
半部论语治天下,读书不在多,在于精。那么,怎么才算把书读懂了呢?
建迟—建立知识储蓄池子。读书要建立的底层知识积累:如经济学、心理学、国学、管理学、逻辑学、哲学、人生经验,蓄满理解力的池子,你才能读懂读进去。否则你就无法把握本书的真正含义,理解了这本书,更找不出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提供了那些解决方案;或者是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变化过程是什么?
反刍—反复咀嚼透彻理解。能不能转换成自己的话,把含义讲出来,表达清楚?所谓“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读书所获得的体验和收获都是不一样的。用阅读后的思维导图,代替书中划线。阅读后,给自己留一段时间,挑战大脑,重建思维导图,把自己当成知识的传播者,徐徐讲出,加深理解。
消化—充分吸收植入脑中。实能不能真正应用到实践中,指导了自己的实践?尽信书不如无书。读到书中的知识,要联系自己的生活或者已知的知识,知识只有做了联系才能长在自己的脑子里。书中的解释让你感到意外的时候。这部分的内容往往能够刷新、提高你的认知。书中有趣或让你感到心灵冲击的内容。这一条就见仁见智了,每个人的阅读目的和阅读体验不一样。
03游刃有余式讲解一本书
如果要更好地吸收一本书的精华,在这本书中,樊登老师指出:讲书就是最好的沉浸式学习的方法。
精炼—删繁就简到无可剔除。讲书前要仔细研磨书稿,构建“坡道”,选取重要章节,陈述整体结构,要以书为据,即不跑偏,也要再创,反复精炼。将书中的内容进行串联、融会贯通,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将繁杂的结构精简到一听就懂,当然这对讲书人的要求会更高,但也更能提升一个讲书人的水平。
互动—积极互动联通读者。教是最好的学,当你能够深入浅出地讲出来的时候,你就掌握了这本书的核心知识。因为要讲出来,你也会倒逼自己深入到书中去。
建立心理优势,你的价值不是在于如何取悦观众,而是你自己。站在讲台上,实时自贬幽默和听众互动,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当你能够随意输出一本书的时候,你已经成为一名合格的讲书人了。
升华—有趣有料终极段位。讲书要遵循两个大原则:一是讲书的内容要以书为据,尽量不要延伸太多主观的东西;二是用自己再创作的内容来讲,不是单纯地将书的内容浓缩。既要有强大的数据支撑还要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最后再来点诗意的远方,一盘色香味俱全的讲书稿就算完成了。
从本质上来说,讲书是一种分享和输出。在拆解的过程,我们已经无比熟悉这头牛的构架,又通过高超的厨艺把它烹饪成一道美味佳肴,最终成为读者面前一道美味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