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分享了標草和草書的一般鑒賞,這一篇,主要介紹我計劃用草書撰抄的《長征組歌》的【序】 —— 紅軍不怕遠征難(《長征組歌》介紹)。
這兩幅字都是用標草撰抄的,既為同一系列,為便於閱讀和利於書法與“原文”對照,我將原文分成了上\下兩篇進行分享。對標草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通過“原文”對照書法做批評鑒賞。
習練草書,我感覺是一種很好的"平衡",可以讓我們在煩囂的空隙中,找到一種身心放空凝思專注的平靜。
同時,我覺得習練書法和練習寫作也可以結合。畢竟兩者之間同屬藝術範疇,有許多殊途同歸的審美交互,值得探索結合運用的有效提升路徑。
我並不排斥自己完全可以選擇單純地練字打卡“日更”,但我還是希望在書寫中有更多的學習和提練,在文字修煉上有不同的審美體驗。
因此,把練字和練習寫文章結合起來,仍然是我的一種“寫作”方向和目標,而我也希望自己每一個計劃,都能得到落實。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習字和寫文,都是一場艱苦的“長征”,但有"紅軍不怕遠征難"的精神做鼓舞,相信前進的路上 —— 萬水千山只等閒!
紅軍不怕遠征難
——《長征組歌》介紹
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勝利,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也是震驚中外的偉大創舉,作為長征的參加者肖華,對此深有感觸。他為紀念長征勝利三十週年,抱病寫作,歷時半年之久,完成了十二首構想已久以長征為題材的詩篇。這些詩,以形象鮮明,感情真摯,格律嚴謹,節奏鏗鏘而膾炙人口。
晨耕、生茂、唐珂、遇秋四位作曲家擇其十首譜成組歌,把十個不同的戰鬥生活畫面環環相扣地結合在一起,把各地區的民間音調與紅軍傳統歌曲和諧地融匯在一起,分別運用了江西採茶調、苗家山歌、湖南花鼓、雲南花燈、四川號子、陝北秧歌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民歌曲調,把通俗的音樂語言與豐富的音樂構思巧妙地編織在一起,生動地描繪了偉大的長征壯闊圖景,展示了工農紅軍的英雄性格,塑造了革命軍隊的光輝形象,使組歌成為一部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新穎,風格獨特的大型聲樂套曲。
該套曲題為《長征組歌》,又題《紅軍不怕遠征難》,完成於一九六五年,被譽為我國合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作品,並入選二十世紀華人經典音樂作品。
這篇標草,是我計劃抄寫的《長征組歌》系列的簡介,也算是該系列連載的一個【序】。
《長征組歌》經過了半個世紀的風雨洗禮,目前正以嶄新的舞台魅力重現經典光彩,戰友歌舞團的年輕一代,繼承和發揚了老一輩演員的演唱技藝,用一種更貼近時代的藝術形式和舞美編排“重走長征路”。
紅色經典,是用時間打磨出來的,革命意志和理想信念,是用時光鍛造出來的,“無論我們走得多遠,都不能忘了來時的路……”
在新的長征中,“紅軍不怕遠征難”的精神,依舊蕩氣迴腸,《長征組歌》的旋律,依舊餘音繞梁……
這兩幅標草用的都是最普通的晨光簽字筆,在書寫上,比較注意使用側鋒和藏鋒的筆法,寫的時候,略微用了毛筆的懸腕之法,基本沒有用力,但仍顯力透紙背?或許,這便是草書的特質,更是標草“心頭縱有千重浪,筆底總無萬根絲”的基本特征。
至此,我想,對於標草,一般讀者或許已經大致有了一些理解,如果有時間,我也計劃在練字和寫作的過程中,與大家繼續分享草書練字的一些體會。
文無定法,書無定式。應該說,心頭縱有千重浪,筆底總無萬根絲只是相對於標準草書而言的。而一般我們所說的草書,更多的是講究筆法和墨法的肆縱和變化,尤其是以牽絲和連筆為其有別於其他書體的個性化風格特色,這也是習練草書者追求的終究美學意境。
但從真草和章草這種古格中演進而來的標草,除了在書寫“標準”上既定了自身的風格與規律,依然也在時代的發展中不斷融入新的思維和創造,形成新的審美“標準”。
因此,習練和欣賞標草,也應博採眾長,與時俱進,在傳承和創新中,凸顯傳統文化與現代美學的融合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