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周末时候,看了这部电影,网上对它的评价也是好坏参半,有的人说它不好,说演员台词生硬,不像电影,剧情结构冲突有缺陷;有的人说它好,说它借古讽今,是难得的好题材。
其实自己看完的第一感触,是压抑,故事本身很荒诞,却又让人觉得荒诞的真实,正是这种真实感让人感到无助。
一直以来,都不太喜欢看外国的文学作品,感觉有的作品太灰暗,就像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心情抑郁的时候真不大适合看。
02
《驴得水》也是这样一部电影,电影的画面整体给人感觉很温暖,可是故事内容却是冷冰冰的。
电影里最温暖、最美丽的一个镜头大概是赵一曼坐在凳子上,一边剥着蒜头,一边唱着我要你,笑着把剥完的蒜皮当雪花。
有人曾经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坏给人看。
《驴得水》做到了,当铜匠答应做假的吕得水老师,夸一曼头发漂亮时,我以为他一定是个老实、单纯的人;
当校长为学校筹划,怀揣农村教育梦想的时候,我以为他是一个慈爱又令人敬佩的长着;
当裴魁山认真的向一曼告白,并认真规划未来时,我以为他一定是个老实、负责任的人;
当周铁男说在要捐出自己工资,为一曼报不平时,我以为他是个正直,有原则的人。
03
可是后来的一切都和曾经料想的发展方向不同,随着吕得水老师真相的揭开 ,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悄然变化,而这变化几乎是一瞬间的。
裴奎山因为一曼的拒绝,更准确的说是因为自尊,滑向了一个彻底相反的方向,他由喜欢变成诋毁甚至是谩骂。
而铜匠近乎从一个老实本分人滑向一个愚昧、无知、狂妄甚至有点变态的人。
特派员的一颗子弹,让周铁男变成了一个妥协、巴结、甚至谄媚的人。
而校长是构成这系列事件发生的启始者,更是让事态更严重的放任者。
而一曼是最大的受害者,被每一双无情的手,推向死亡的深渊。
04
电影中最残酷的镜头大概是铜匠命令校长剪去一曼的头发。
刀刀扎心,那时候真希望有一个人站出来保护一曼,为一曼呐喊、反抗这种不公平,当一曼被镜中的自己吓到钻到桌子底下,看的让人心疼。
电影里的一曼虽然有些放荡,可是活的坦率、甚至是可爱。
她爱美,在落后的乡村里穿着蓝白相间的旗袍,她爱生活,剥着蒜头唱着歌还想着下雪,她放荡却有界限,不愚弄感情,甚至疯了后,依然手里捧着一束花,当她摔倒在地,嘴里却喊着:“我的花”。
影片的最后,随着枪声的想起,一曼自杀了,片中没有血腥的镜头,最后一个镜头是一曼的房间,床上叠放着她做好的新校服。
所有和一曼相关的都是美好的,可是她的前卫、自由甚至洒脱,是那个环境某种程度不能容忍的,她的毁灭,有一部分是她,而另一部分是环境。
05
电影中反差最强烈的是铜匠,铜匠没念过书,第一印象是老实。
他离开时,校长对曾他说了“有教无类”四个字,希望他念书,接受教育 。
当他第二次回来时,孙佳却说:“是我把他教坏了”。有点知识的他没有向一个好的方向发展,而是突然变了。
它一改之前的懦弱,利用“驴得水”的名号,展开了对一曼的报复,他贪欲越重,甚至是扭曲。
印象最深的是在假死的哀悼会上,校长说要送孙佳去美国,他立刻从床上起来大声喊着:“我也要去”。
他变成了一个利益的屈从者,甚至比其他人更为可怕,因为无知,所以无所畏惧的把心中的贪婪表现的淋漓尽致。
06
电影中每个人都有隐藏在内心的恶,打着梦想、爱、甚至是善良的口号为自己谋划,而驴得水事件,是促使这些恶由隐藏到显露的推手。
原来每个人的转变根本就不是一瞬间是,而是早就埋藏好了的,只是在某个环境中还没有呈现出来,多么讽刺,但又真实。
想想社会中,打着做公益、爱为幌子然后牟利的事恐怕也有。如果只看到这些难免会让人感到绝望,而电影本意并不是为了让人们感到绝望,而是告诉我们有些底线应该坚守。
07
驴得水的导演周申曾说:“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关于底线的。
他说:不能为了一个美好的目的而去做错误的事,不能将美好的愿望作为突破自己的底线的借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明确并坚守住自己的底线。电影中的人物没有守住底线,所以把喜剧变成了闹剧;而电影之外的我们守住了自己的底线,在真实的世界似乎会有一条喜人的故事线。
电影的最后,孙佳离开了,她在车上发现了一个箱子,里面装的是五颜六色的彩球,其实它更向一种隐喻,是一种绝望中蕴含的希望。
就像周申说的,还好电影之外的我们守住了自己的底线,在真实的世界似乎会有一条喜人的故事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