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当中有一则司马牛问仁:子曰, 仁者其言也仞。
司马牛反问道:其言也仞,斯谓之仁矣夫。
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仞乎。
司马牛是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他的性格特点是多言而躁,也就是说话多,说话快,个性急躁,那孔子针对他这个特点,孔子就告诉他你要把话说少一点,说慢一点,说谨慎一点,就是仁了,司马懿很困惑,说仁这么重要,跟说话有什么关系呢?
孔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了一句,做起来难啊,有几个人能做到呢?对话到这里戛然而止,等待我们参悟的是仁和说话到底什么关系呢?
“ 其言也仞”的对立面就是“其言也躁”,生活中却是看到多言而燥的人往往会犯很多不必要的错误,很多的过失本来可以避免。 “多言而燥”是一个人人生失控的前兆,就像一辆车,你看见一个零件出问题,其实背后就有一堆零件出问题,同样说话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微观世界,心浮气躁的人话语多,饶舌的人说话虚浮不实,心虚的人说话吞吞吐吐,这是藏不住的,假如你跟一个人相处,你说话的比例超过60%,对方就会有逃离的想法,超过70%,对方就会难以忍受,超过80%,对方就会心生怜悯,看着你表演,如果超过90%呢?想想都让人不寒而栗。当然这也不是说话越少就越好,其实多与少没有绝对标准,该怎么去判断该说不该说呢?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该怎么去引导他们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呢?
现在复习阶段,我多么希望教室里是安静的沉浸的学习,可是没有我理想的情况出现。
我该怎么引导孩子们沉下来静下来呢?今晚我一直在教室里陪着孩子们上自习,我在课前说了三遍“作业当成考试,”其实是让孩子们逼迫自己更专注,在自己能力的舒适圈的边缘去快速成长,让他们在更短的时间以内把事情做得更好,把题做对,可我发现,有些人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比如文画得乱七八糟,鬼画桃符,他没有做到身心合一,他说周末做完了作业,本来想玩手机又被妈妈骂了,我看他的作业,没两个是对的,我想不被骂才怪呢!只求快,在那种急躁的心理下,是无法享受学习的乐趣的,只会让自己紧张、焦虑麻木。
今天英语错的特别多,英语老师说改完以后才进教室上自习,我看着他们蹲在花台边,又冷,光线也暗了,我叫他们进去,可有同学说英语老师说了没改完不让进教室,我说英语老师打了电话了,叫回教室去改,没改完课间再改。
天天都在读英语,早上读下午读,同学一遍一遍的不停的学,结果呢不仅成绩提高有限,还学得很机械,这种单纯的输入式学习是低层次的勤奋,真正善于学习的同学往往会通过自我检测主动制造反馈,背单词不是一遍一遍的看,让所有单词都看着眼熟,而是合上书自己能够精确的输出含义,发音并拼写出来。对于背记理解类的学习,自我测试就是最好的反馈,哪里会,哪里不会通过测试,便立刻掌握的清清楚楚,我们可以精准的消灭盲点,让自己始终处于学习舒适区的边缘,那种翻开书全会合上书全费的无反馈式努力,正是你被动落后的根源。主动的回想测试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之一,比坐在那被动的重读材料要好得多。
另外错题本也是学习反馈的最好呈现,通过测试把暴露的盲点集中在一起,重点功克,始终游走在学习的拉伸区,学霸之所以是学霸,不是因为天生如此,而是明晰了盲点,比其他的人领先一小步,那这一小步的领先就会让他们获得更多的肯定,而很多同学对错题本不以为然,要么不去写,要么写了不去看,要么去看的时候因为碰到痛苦而回避,其实复习的时候错题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把错题重做,而数学考了一次试,批改了试卷可是当第2遍遇到的同类似的题还是错,想想司马牛怎么样让躁动的心沉静下来,明天就会少犯错误,就会进步多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