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过简友微笑姐姐的书评《解忧杂货铺》,当时,只是觉得姐姐的书评写得真好,让我有了读这本书的欲望。
她在书中写到“也许,每个人在读的过程中,对自己的内心也是一次自我审视和自我认知的洗涤,圭吾把枯燥、抽象的人们常常会遇到的内心的纠葛、困惑、矛盾的东西用真实鲜活的故事情节勾画出来,通过咨询信和回信的来回交锋,将内心的矛盾纠葛困惑揉搓掰扯最后像剥茧抽丝一样层层晒给正在阅读的你。这些过程都是通过小说人物诚恳细腻的语言交锋来层层展现的,这正是激荡我们内心的好过那些只讲道理的专业书籍,也许这正是我一直最喜欢小说体裁的缘故。”
只不过一直没有时间读原著,只是对微笑姐姐写的书评佩服地五体投地,她非常用心地解读书中的人物,杂货店的老人给予那些苦恼的人们温暖的回复,影响了那些孩子及年轻人的一生,这一切让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今天早上太冷,躺在床上,打开了手机想看一部电影,而屏幕中弹出的《解忧杂货店》一下就吸引了我,让我有看下去的冲动,于是,我一个人静静欣赏着里面的情节的曲折和人物的悲欢离合、细腻情感。
虽然原著是日本作者反映的是日本底层社会里最温情的故事,但是,经过编剧改编本土化以后也更加符合我们国家的国情。姑且不谈里面的时光穿梭机,书信可以从现代穿越到过去,也可以从过去穿越到现代,这一切让人目眩神迷,晕头转向。但是,里面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冲突、老人与孩子之间的体谅、生与死之间的一线之隔、人生命运的无常都是让人潸然泪下的导火索。
整部片子里充满了人世间的温情,有北漂们在九零年代艰难地追寻自己的梦想的故事,有对音乐、诗歌等一直执着追求的艺术家们,有歌星奋不顾身地去救火灾现场的孩子情形,有从富二代跌落凡尘中受到的种种艰辛的磨难而成为一名大画家的历程,特别是他在成长中与父母的隔膜、仇恨因为多年后知道父母的悲惨遭遇而彻底和解、悔恨的经历,有在福利院没有父母关爱的许多孩子报团取暖、曲折的成长经历,还有一个年轻女孩从风尘歌女奋斗到公司老总的故事,这些励志的故事中无不包含着依靠自己不断努力、奋斗的精神。
在电影中,我们能够真切感受到故事中的每个人物在成长的经历中所受到的痛苦和悲伤,在他们没有办法宣泄的时候,他们选择了通过向杂货店的老头子写信的方式,让历经沧桑的老人给予自己人生旅途中碰到的难题答惑解疑,老人不确定自己所给的答案是否能够帮助这些迷路人,害怕他们走上歧途,但是,在他临终前发现每个看似迷惘的问路者自己的内心其实都有一个答案的,他们内心的良知指引着他走上一条属于他自己的道路,回信的人能做的其实很少,只不过通过信来激发迷惘者自己内心真正的良知。
即便如此,但是,在我们青春迷惘的时候总是需要有人诱导、激发我们内心的良知,让它指引我们走向光明正道。记得自己在刚开始学医的时候特别不能接受那些死人骨头、肌肉等,整天摸着头颅、躯干、四肢等骨头和福尔马林浸泡的全身的肌肉等,让我从一个无忧无虑、不解生死的女孩非常痛苦。
于是,我就给高中班主任写信表达了自己困惑、痛苦、烦躁,他给我回信告诉我学医的首要前提是看透生死,否则你成天就接触病人和死人,看着患者受疾病的痛苦,死前受恐惧的折磨,这样迟早会让你的内心成疾。做为医生,你首先要学会救自己的内心,让你的内心从生死的阴影中走出来,让你的内心不再受爱恨离别痛苦的折磨。如果医生自己都无法拯救自己的内心,那又如何拯救别人的身体和内心呢?让我多研读哲学、心理方面的书籍,让我从书中汲取力量来对抗自己内心灰暗、消极的力量。
那段时间我看了许多心理学大家,比如弗洛伊德等的著作,以及哲学家:孟德斯鸠、黑格尔、尼采等的著作。以及很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哲人:老子、孔子、庄子、孟子等的著作,特别是庄子对生死达观、豁达的态度让我受益匪浅。先贤们的著作让我慢慢看淡了生死,不再执着于人世间的繁华。我慢慢从迷惑中走出来,努力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杂货店老板的回信让那些苦闷的人们找到了人生的方向,而我高中班主任的回信让我走出了生死疑惑的困扰,让我能够在医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书信都是我们那个时代以及之前时代所共同的独特记忆。现在是没人会写信了,因此闻不到笔墨和信纸的香味、看不到对方独特的字迹、以及在每个字中所蕴含的不同的深意。
在这个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要经过那么久的书信早就被即时传递的短信、微信、QQ等所取代。但是,也没有当时写信时的倾注的温暖的情愫、寄信后忐忑不安等待的心情以及收到回信时的欢呼雀跃。书信远远地离我们而去了,我们再也回不去了,但是,《解忧杂货店》勾起了我们对那段有书信往来日子的记忆,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温暖的情绪,但愿我们以后的日子能够多一些带给我们温暖记忆、怀旧情绪的好电影让我能够在那个瞬间回到过去,深深沉浸在怀旧的感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