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余华的文字相遇是在“鞍山盛文文化美食公园”,随手拿起身边的《第七天》打发等餐的空隙时间。只记得投入地翻阅想看到末尾……
从同事手中借过《活着》,我又跟着余华带入感极强的文字体味着……
1983年开始写作的余华主要作品有《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兄弟》《第七天》等,从他1992年收笔《活着》到2019年的最新长篇小说《第七天》,我跳过了阅读他期间的个中作品,审视着他的最初和当下。
隔着30年的光阴我分明看到了余华一如既往地关注着现实的苦难,自始至终地批判和忧虑着乱象丛生的社会现实。
他的作品让我直面----活着和死亡
在《活着》中余华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总有希望在。依托曾经大富大贵后来赌博败家落魄的主人公福贵在大时代背景下的经历,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但,他依然活着,他不需要别人对他的看法,他只需要自己的感受。即使生活已给他无尽的重压,他宽慰自己道:“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余华在《日文版自序》中说:“在旁人眼中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是对于福贵自己,我相信他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在《韩文版自序》中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在《第七天》中,余华切入人死后的世界,在现实的真实与荒诞的叙述中,讲述了生命的幸福和苦难;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比恨更绝望比死更冷酷的存在。书中借一个亡灵杨飞在死后七天的游历与回忆,勾画出当代中国复杂的社会现实图景。
书中说:“无论多么美好的体验都会成为过去,无论多么深切的悲哀也会落在昨天,一如时光的流逝毫不留情。生命就像是一个疗伤的过程,我们受伤,痊愈,再受伤,再痊愈。每一次的痊愈好像都是为了迎接下一次的受伤。或许总要彻彻底底的绝望一次,才能重新再活一次。”
活着联系着死亡,死亡中向着光……
死亡的世界,世俗的世界,虚拟着,真实着,
在死亡的安详中寻找光,在活着的卑微中有着不灭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