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3年我去美国的时候,去之前豪情壮志,做好了准备投身到资本主义的糖衣炮弹当中。第一天,我就傻眼了,公寓小区坐落在树林当中,真真实实的大农村,堪比我们出野外的东北林区。我和小伙伴背着各种日用品,走在草地里踩出来的“人行道上”,互相嘲笑,路上有无数辆车和两只狗。
我在微博里面吐槽了那几天的囧境:
来了美国之后,短短几天,好多第一次,money order , 电话卡,保险费,网上交易,注册,寄快递,逛超市,蹭陌生人的车。都是在姐无敌的比划中独自完成的。坑爹的大农村,今天在公交站台等了一个多小时。感谢好人雷同学。
我们总是乐观地认知周围的世界,把世界变成了我们预设的样子。世界没那么好,我们也没那么好。
美国大选前一阵子热闹非凡,美国精英阶层被希拉里的失败震惊,认为美国病了。有人分析,川普的上台其实是沉默的大多数的爆发,是美国得的某种病的体征,美国精英阶层和下层之间的裂缝只怕会越来越大。
2
上个学期期末,有个学生在线问我他为什么挂科了。在这个上课脸盲的年代,我记住了那张认真的脸,我也间接知道他参加过学科竞赛并取得了好成绩。但是我们那次考试批卷是两个老师分题修改的,出错的可能性很小。上成绩的时候我还专门看他的卷子,我把所有的过程都解释给他听了,他沉默了。
我大二的时候有次数据库作业,我没日没夜奖地积极完成了作业并且觉得很有很成就感,最后却只有70多分。后来,我间接才知道,任课老师反复强调不要做软件使用手册,而我的作业正是视频截图拼接而成的。当时,我依然很受挫,觉得老师偏心他们自己专业的学生。
我们对自己的认知行为都是有一定的偏差,每个人都默认自己处于平均水平以上。而在平均水平以上和以下的概率各占50%,总是有一些人过高的估计自己,觉得自己怀才不遇,但是真实的情况最有可能是你并不够强大。
不管你未来潜力有多大,别人最看中的还是你已经完成的作品,比如学生的成绩单、老师的论文、卖货的销售情况、写公众号有多少十万+等等,不管现有的评判标准有多狭隘,这种可量化的结果在行业内普遍认可,因为想到≠做到,没有人会看上未来的你。治疗拖延症的最好的办法不是制定一个计划,而是马上去执行,在做的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
小米在她的公众号分享了帮学妹找工作的过程。本来联系了她们公司的职位,但是领导临时通知岗位要被撤销了,而学妹已经租好了房子买了车票,于是发动自己的关系帮学妹找了其他两个offer。看完整个过程,真想给小米点赞,我们在现实生活遇到这样靠谱的人可能性几乎为零。
我的朋友小新在找工作的时候也遇到同样的情况,学姐告诉他不要着急总监的想法总是变化,说不定下个月就有这个岗位,一直被学姐拖着,空档了半年。再回头去找学姐,学姐却说这个事情早就黄了,难道还需要我直接点破么?
为什么同样是学姐,差距这么大呢?
问题不在学姐身上,而在找工作的人身上。小新寄希望于学姐身上,自己却不主动争取机会,甚至在明知不能完全胜任岗位要求的时候还异想天开。我们总是看错人,因为强加了很多感情、期望和需求在某些人身上,他可能是你的老师,也可能是你的父母,也可能是你的丈夫(妻子)。在他们不自知的情况下,他们无意识地承担了你定义的义务和责任。最后,发现原来想多了的那个人是你,更可怕的是你所有感情和物质上的付出都是对原来期望认知的加强。就像走进了一个怪圈,你期望越高,越不可能实现;反而,你放开了,柳暗花明又一村。
4
有一天,你有幸看了《为什么我们总是看错人》,或者其他什么机缘,你看清楚自己的认知狭隘,那你要怎么办?
有句话说的,分手的人只有两种结局,完全不联系和完全和好。当你位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的时候,你会反复在痛苦和快乐之间游走,直到有一天完全不联系。
当我们被世事所挫伤的时候,悲伤、难过、难以承受,甚至有些人得了一种高级病--忧郁症;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好了伤疤忘了疼,好像那段经历总是浮现着这样那样的快乐片段。如果有人向你招招手,那你就完蛋了,你又要走进那个奇怪的循环当中了,期待别人,被自己的期待伤害。这回你怪不了别人了,因为你明明知道了套路,还自己往进去跳,sei不sei傻啊?
这一次,请记住,如果往事不堪回首,能跑多远就跑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