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需防温燥

      秋风舒爽,相比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秋天是一个舒适宜人的季节。但“燥”作为秋天的主气,随时可能侵犯人体。

  燥邪常见于秋季或气候干燥的环境中。初秋,暑气未散,温热犹在,燥邪与温热之气相合,表现为温燥;时至深秋,冬季临近,寒气渐起,燥邪与寒邪相结合,又会表现为凉燥。

  温燥因与温热之邪相合,极易伤人津液。一旦侵犯人体,临床表现为口鼻干燥,干咳少痰,气逆而喘,咽干喜饮,皮毛不荣等阴津耗损不足之象,甚至可以伤及血络,出现咳血、肢体痿废等危重症。

  中医针对燥邪犯肺,一方面要“润”,即补充津液,滋阴润肺,常用的中药如沙参、麦冬、天冬、梨皮、银耳等;另一方面还要“宣”,即宣通气机,宣散邪气,常用中药包括紫苏叶、桑叶、桔梗、枳壳、前胡等,另外还多配合陈皮、苦杏仁等降气化痰之品。从预防角度来说,在秋季来临之时,可以适当食用银耳、蜂蜜、莲藕、秋梨等滋阴润肺之品,以养阴生津,防燥邪犯肺。另外,还要顾护脾胃,食用怀山药等肺脾同补的食物,以培土生金。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