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导是一个“正能量”的人。八王之乱,五胡猾夏,连年的杀戮和阴谋使中原变得混乱,可尽管如此,战争还在残酷地持续着。身处这样的乱世中,通常有两类人,一类是凑近看热闹,搞不好乱入其中,让自己也陷入难缠的困境;一类是远离是非之地,置身事外,却往往坐收渔翁之利。而我们的主人公王导正是后者。
王导是一个有政治远见的人。在中原打得正欢时,王导却扶持当时势力弱小的司马睿,并说服他南渡到了最清静的江东。为什么在众多实力强悍的队伍中,王导偏偏选了最不起眼的司马睿?原因之一,王导从小就和司马睿关系甚好,选择自己了解和信任的人合作是很自然的。但,我想王导还有更多的打算。我们先来看看最佳贤臣——诸葛亮。诸葛亮没有投奔拥有十万大军的曹操,而去辅佐仅有几千人马的刘备,并不仅仅因为刘备三顾茅庐的真诚,更不是所谓“刘皇叔”名正言顺,他和王导一样都打着算盘呢!曹操手下人才济济,当时还没有名气的诸葛亮也不会显得多么出众,甚至不被重用。反而在刘备那儿,会被视若珍宝,有大大的发挥空间。那么,为什么要去人生地不熟的江东呢?如果当时留在中原,难免卷入是非争斗,搞不好就丢了自己的性命。所以干脆谁也不得罪,躲得远远的,养精蓄锐,伺机而动。初入江东时,他们也遇到很多麻烦,主要是来自吴人的不服。要想获得吴人的认可,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后来王导学习吴语,和吴人打好了关系。最后,司马睿也得到了各种南方士族的拥戴。
在司马睿、王导精心发展自己的实力之时,西晋灭亡!司马睿称帝建立东晋,王导成为名副其实的开国功臣,甚至被司马睿邀请同坐龙椅,获得了最高荣誉。
王导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忠臣”。走向人生巅峰的王导并没有变得贪婪,而是继续做着“忠臣”,他一直劝阻王敦谋反,帮司马睿维持稳定的局面,直到王敦最终叛乱时,王导带领全族子弟跪拜在朝堂前向皇帝请罪。王敦第二次叛乱时,王导想出为王敦发丧的计策,以此稳定军心、鼓舞士气,顺利平乱。司马睿想废太子,重立宠妃的儿子为太子时,王导勇敢直谏劝阻。作为辅政大臣,他辅佐了皇室三代,在各种利益和矛盾中调和。他在晚年说过一句话:“众人说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愦愦就是糊涂的意思,王导希望“清静为政,抚恤新旧”,以不争不斗来笼络人心,稳定发展。事实证明,这种愦愦之政起到了积极的贡献。就这样,起初的他,不被哥哥看好,却凭己身之力笑到了最后。
王导是一个有仁心的人。他的仁心体现在对别人的态度上,对后人,对于一般奴婢,他也加怜悯,赴石崇会时,他知道宾客如果不喝酒,如果劝酒奴婢又会死,于是不能喝酒的他也强行喝酒;还体现在他对国事的关怀上,他审时度势,拥立司马睿以保全中原正统,使江左成为人心所向。
王导就像子贡所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