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孔子做不做梦,很重要
1、《庄子》说“真人无梦”,宋代理学家认为做梦是修养低的表现,孔子是圣人,不可能做梦。
2、《论语》里,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说明孔子经常做梦见到周公。
这种矛盾究竟是怎么回事?
二、圣人到底做不做梦?
早期文明认为梦是“灵魂离开身体”。列维.布留尔的《原始思维》认为:“野蛮人相信,梦中的体验与清醒时的体验一样真实”。也就是说,人分不清梦境和真实,就像庄周梦蝶一样,不知道是庄周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庄周。
后世的宋学重视内心修养,和佛家一样教人放下执着。例如:
- 修养深厚的心灵应该就像明镜一样,事物的影子不会在镜子里留下任何痕迹
- 和尚背美女过河,背过河后,心里就放下了
- 《左传》记载楚昭王时遇到战乱,钟建背着楚昭王的妹妹季芈(mǐ)畀(bì)我逃亡,战乱平定后,季芈畀我因为有过肌肤相亲,便嫁给了钟建
宋朝学者解读《论语》,总是预设:孔子的心灵修养超凡入圣,圣人有极高的内心修养,所以圣人是不会做梦的。很明显,这与《论语》的记载矛盾。
三、被误读的《论语》读
基于以上预设,《论语》被做出各种迂回复杂的解读,学者们不惜添字、改字,背离文本。如:
把“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这句话,改为“子在齐闻《韶》,学之三月,不知肉味。”
还有的人用训诂的方法,认为“三月”是“音”的错误抄写,应为“子在齐闻《韶》音,不知肉味。
古今的学者们难免戴着有色眼镜来理解古代的经典和现代的世界,消极地说只能“各凭造化”,积极说是“开拓眼界、增加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