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得到的罗胖罗振宇跨年演讲很热,今天听了一段,其中关于“碳中和”概念引起了我的兴趣和思考。
事情是这样的,中国向世界宣布要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也就是说,中国制定一个长期目标,到2060年的时候,中国这片国土上,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大下降,即使有排放,排出的部分,也会被植树造林之类的手段消化掉。
到那时候,天一定更蓝,水一定更绿,环境一定更宜人,想想真的很令人神往。再想想,四十年真的又有点漫长遥远,虚无缥缈的有点令人迷茫。
罗胖为此请教了专家学者,问这个目标是怎么计算出来的,靠不靠谱。专家说,这个目标是定出来的,不是算出来的。
这个回答出乎罗胖的意料,当然也出乎我们大多数人的意料。但就是这个不太科学严谨的回答,突然令人觉得很靠谱,很励志。
罗胖举了个令人信服的例子。
今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成功带回了月球的土壤样本。令人震惊的是,有人翻出了16年前的一张报纸。结果发现,整个探月计划,早在2004年就制定了,叫“绕”、“落”、“回”三步走。
罗胖说,假如你回到16年前,看到这个新闻,你怎么想?16年,好遥远啊。谁知道这16年里会发生什么?还有多少技术需要攻克?充满了不确定。而且整个计划也太简单了吧,就三个字,绕、落、回。感觉就像把大象装进冰箱里分三步,打开门,装进去,关上门。
结果就在此后的16年里,整个计划被严丝合缝、半点不差地执行并最终完成了。
罗胖感叹:在中国,你说是算出来的靠谱,还是定出来的靠谱?至少,2020年发生的几件事都在告诉我们:在中国,先定目标,再拆任务,是一个更靠谱的途径。
这就是一个战略决心。先定目标,再拆任务,再看怎么干。
其实,这就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思想品质。
很小的时候,我们都知道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故事,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矢志不移、拼搏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正是这种优秀品质,使中华文明能够愈挫愈勇、生生不息,延续至今。
记得在上中学的时候,中国提出了到2000年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那时扳指头一算,还有二十年,到时自己也已经过了而立之年了,多么遥远渺茫的远景啊。但到了2000年,我们的生活真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知道了现代化是什么样子。
从古到今,超强的韧性和一代代接续奋斗的传统,让中国人一次次战胜了困难,创造了无数人间奇迹。
我们有不少人去过敦煌莫高窟,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文化学者余秋雨曾发出过感叹: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
总结的多好,一下子就把一排石窟上升到中华文明的基因上。
所以,不管是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还是2060年的“碳中和”,我们完全可以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