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一个微信群里发生了一件事情,让我有了想写这个的想法,在这件事情中,首先应该是家长反省和分析,而不是让孩子去做智力测评。
事情的起因:一天中午群里有个妈妈提问说:“我女儿5岁半,我发现我女儿的记忆力太差了,几个拼音教了两个星期都记不住,今天早晨她刚吃了一个鸡蛋,然后又拿一个鸡蛋来剥皮,问她的时候她说她没有吃,她刚只是在剥鸡蛋然后又放下了,我说你看看桌子上掉的鸡蛋黄,她就把鸡蛋放下了。教她数学也是,讲了很多次都不记住,我发火就会打她,打了她之后吧,好像就长记性了,有的东西吧,一下子就能记住,请各位帮我分析分析呢?”
群里的一些朋友说她太着急了,她的态度会让孩子对学习反感,或者换一种方式去教孩子;说如果真的是记忆差,一是排除器质问题,二是找到孩子强项弱项,扬长避短;也有的人说:孩子还小不要着急,另外要注意孩子的认知方向,有些孩子是视觉型的有小孩听觉型的,有些还是触觉型的,看他对什么方向的信息最为敏感,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说着说着就提到了智力测评,测评可以了解弱项和强项,从而重点培养某些方面。看到这里我也开始回复并质疑为什么要做智力测试,然后群里的人给我科普:国外做智力测评挺普遍的,主要是了解小孩子究竟是哪方面有困难,并不是用来测试是不是智力有问题,儿童测评有很多种,智力测评只是其中一种,不要妖魔化,只是有时候我们因为自身难以看清楚如何教育,就需要这样的测评找出盲点(这句话我很赞同,在难以看清如何教育的时候,用于辅助)。接着群里那位家长和其他一些家长开始预约孩子智力测评,然后就不了了之了。
虽然我对智力测评不了解,但家长没有必要一遇到问题就去这个测评那个测评的,需要反省的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和心态。比如提问的那个家长,从头到尾只是说我也在反省自己,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我只是想让老师帮她分析一下孩子。在这些话语里面她只是觉得她不该老是发火,认为自己孩子有问题,给自己的孩子贴标签(记忆力差),没有静下心去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分析,目前这种现状是否跟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有关。这种情况下做了测评发现了孩子的强项和弱项又能怎么样,最多也就是给自己和孩子找个借口而已。在我看来,这个家长自身本来就存在的问题:1、孩子现在小,知道饥饱是本能,不知道自己刚吃了鸡蛋可能不一定是记忆力的问题,说不定可能跟她平时怎么对孩子有关;2、孩子5岁多,学拼音和数学教了几十次都不会,这也不一定是记忆力的问题,孩子可能理解不了老师或者家长的方式,而家长还继续用自以为是的方法教她(灌输,实在不会就打,打了就记住了)。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动力,家长需要去发掘和引导孩子去寻找到合适孩子自己的方法,比如数学,数学的加减乘除可以用生活小游戏进行,比如给他整钱让他去买自己喜欢的小零食,然后找零钱;比如吃零食,今天可以吃5个,现在吃了1个,还剩几个,这些都是不错的游戏方式,为什么非得去买什么测试书让孩子做呢(有人还给推荐了IQ测试题给她),孩子爱玩是天性,对一般的孩子来说,游戏肯定比书好玩呀,关键是家长要用心。3、生气了就打,打过了就记住了,我只能说可怜的孩子,不会就会被打,只能越来越厌学了。
智力测评可能确实挺好的,比如能提前发现孩子的强项和弱项,扬长避短,找到适合孩子的方式是挺好的,家长和孩子都很开心。但是家长们是否做好了接受测评结果的心理准备呢?如果孩子的测评结果比你想象中的差,你是会去积极主动的寻找解决办法,还是消极的认为我家孩子就这水平,破罐子破摔呢?如果孩子测评结果超常,你是否还能保持你的平常心,更加用心的对待孩子呢?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出现问题时,先分析问题产生的内在原因,再去寻求合适的解决方法可能会更好一些。我们也是第一次做家长,跟着孩子一起成长,一起学习才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