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我介绍
我是一名互联网行业的软件开发工程师,互联网行业的工作时长大家可能知道会比较长,加班比较多。但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也会不断的看书学习,为了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2-写作目的
提高自己的认知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同时也会反过来帮忙自己在工作中做得更好。而学习的一大途径就是读书了。之前会零零散散的读过一些书,有些读过了写了笔记,有些则没有,有些甚至读了一半就不了了之放弃了。曾经甚至列出了自己要看的几个分类的书籍,内心告诉自己要把它看完,到现在也是不了了之。
所以我为了督促我自己,为了让自己不再在读书这件事情上继续颓废下去,我开始了我的读书笔记写作之路。当然如果对看到文章的读者哪怕有一点点的启发也算是我的意外收获了。
3-我的计划
最近一年读的书中有些是在微信读书中听的,有些是在微信读书中大概看了序言、简介、目录后再在简书中看别人的读书笔记来学习的。虽然也有少量的书是精读的,但是不多了,因为确实太消耗时间了。所以我也在想,以后是不是都通过听书和看别人总结的读书笔记就可以快速的看书学习了,这样就可以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读到尽量多的书了。那有些书确实需要精读的呀,比如一些偏理论的教科书。我想应该整理下哪些书该听听就可以了,哪些是需要精读。
最近上海疫情的原因,我刚好有些时间听了刘润老师的“开封菜”系列的直播。当看到他讲到《阅读的方法》后,我醍醐灌顶。刘润老师把他自己的读书经验已经整理了出来,而且正好解决了我最近关于如何阅读的问题。下面为刘润老师的原文(文章地址:一定要读的35本商业书 | 年度书单):
“你以为的顿悟,可能只是别人的基本功”,这句话很扎心。
可是,别人的基本功哪儿来的呢?
啃书啃来的。
这个世界上的商业类书籍,我把它分为四种:
1)凿壁偷光也要啃完的;
意思是这类知识你只靠听是不行的,靠别人给你讲一遍也不行,因为很多艰深晦涩的内容,需要去反复琢磨领会。
读这类书的过程,就好比凿壁偷光,每天晚上啃两个小时,花点时间把它啃完。啃完甚至要考试,之后就简单了。
2)值得放在手边常读常新的;
有些书很好,能给你带来启发,但你10岁、20岁读,读不懂,可30岁、50岁再去看它,特别有启发,这和你的人生阅历有关。
有时候一本好书,每过一段时间再读一遍,总是能收获新的启发。
这类给人启发的书,区别于第一类结构完整、有扎实和底层的知识体系的书,我把它们归到“常读常新”里。
3)看看书评、听听解读就可以的;
有不少书是围绕一个观点,加上一些案例支撑,从一篇文章扩成了一本书,所以你要把它看回成一篇文章。
这件事有人帮你做,比如听书。
一本畅销书出来,有听书就听,没有就去豆瓣上看看书评,或者在电子书里翻看大家划出来的金句,大概了解就行了。
因为并不是每一本书都值得认认真真去看的。快速地翻一遍,了解它核心的观点就行。
4)完全不值得看的。
比如,元宇宙这个概念才出现,立刻就有很多人能写关于元宇宙的书了。
这种现象相当于1994年时,有人要写一本书来解释2014年的互联网世界是什么样的,并且把2014年互联网世界的逻辑、结构、公司之间的相关关系解释地清清楚楚,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为新世界的规则还没有被共同建立出来,还需要不断地尝试。
不过,我们确实看到过像凯文·凯利这样的天才,1994年写了本书,《失控》,几乎预测对了20年后的世界,但这样的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大部分人在一个热点概念刚出来时,是做不到的。所以这类书基本可以不看。
为什么很多人不管怎么学习,都无法搭建自己的商业知识体系?
因为没有认真啃完第一类书。
我建议大家在读第2和第3类书之前,先把第1类啃完,把基本功打扎实。
挑灯夜读,是省不了的。不要省。没有捷径。
所以我想也参考刘润老师对书籍的分类,不同书籍采用不同的策略来读。目前的想法是通过书评和别人的读书笔记来快速读几本以前想读但是没有坚持读完的书吧。
刘润老师也推荐了35本商业书,我也是很感兴趣的,有些书籍我已经看过而且觉得是真的太好了。有些书籍在刘润开封菜中讲过,比如博弈论,让我对博弈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这些书籍我也会继续看下去。
我的写作还有一个部分想加进去就是平时学到的一些理论或者方法论。比如博弈论中的“智猪博弈”,“穷途困境”,“公地悲剧”等等,这些如果不记下来很容易忘记,看了就看了,下次可能连名字都忘记了。写下来一来加深自己的印象,二来是后面如果忘记了还可以查看以前写的文章。
那么我具体的写作计划是什么样的呢?一个月写一篇文章吧。至少坚持一年。有想过一周写一篇文章,我担心我坚持不下来,所以放弃了,给一个保守点的时间吧。这样一年下来差不多也读了12本书了。
最后的话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知识传承的载体。希望我能把读书这件事一直坚持下去,也希望读者能够给予监督,如果某一篇文章的内容对你有一点点的启发也是我意外的收获,也更是我的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