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也是培育孩子自信的一个途径。有输赢对抗游戏是一类有关自信和力量的游戏,成年人扮演对抗者和支持者的双重角色,既不能忘记你和孩子是在对抗,又不能真的让孩子和自己陷入竞争。
自信力的反面是“无力感”,表现为处事消极、情绪压抑、胆小恐惧以及怨天尤人;或者“虚张声势的力量”,即恐吓、伤害他人的言语行为,专横跋扈的态度。-----.很多时候,我们要从反面来思考一些问题,也即保持拥有“逆向思维”
每个孩子都可能陷入这两种无力感的困境,游戏力能帮孩子获得真正的力量,让自信力和竞争力平衡健康的发展。‘
1、从孩子的角度看待“力量”
孩子理解的“力量”,是希望获得话语权和闯禁区的力量:既有力量支配自己的言行,又有力量伤害别人的情感。然而我们知道很多禁区是不能闯的,比如伤害他人的身体、犯罪等。
如果能用游戏去满足孩子,他就不会真的在现实世界闯禁区了。
2、先让孩子赢,然后逐渐提高游戏难度。
现实的世界是残酷的。因此父母们会必须让孩子习惯这一点,他们才能做好准备。由此产生两对待孩子的方式,一种是把孩子打造成钢铁战士,另一种是把孩子严密保护在温室中,这两种都无法促进孩子安全感和自信力的发展。
只有让孩子一边经历不断的挑战,一边持续得到关爱和尊重,他们才能为面对这个世界真正做好准备。孩子跟父母玩游戏时会很自然命令父母、掌控游戏的主导权,以此给自己的安全感英语本,因为同伴是不会轻易让步的,孩子需要通过记得和父母的游戏重获力量,然后投入到真实的较量中。
所以,作者建议一开始让孩子赢,然后逐渐提高游戏难度。同时敏锐的观察孩子的反应,孩子有时会想使用特殊规则确保自己赢(会用耍赖的方式或是强制建立对自己单方面有利的游戏规则)有时又赢得有挑战一些,还有时想真枪真刀地跟父母“厮杀”一盘。
当陪伴孩子玩一段时间后,孩子会平衡两种感受:享受胜利,即使不完全公平以及享受挑战,即便自己输了。
3、停下批评的声音,把学习变成乐趣。
对胜负输赢的强调几乎剥夺了大人享受单纯学习乐趣的能力,更不幸的是,我们有批评孩子的习惯倾向。批评会变孩子脑袋里的一个声音,听多了后,会不断重复的贬低自己,对学习产生退缩甚至放弃,(可以对比自身平时的教育习惯。)过多批评的孩子,抗逆能力是很弱的,容易产生抑郁的倾向,(内心无法自我排解)。
孩子碰到挫折和困难需要的是鼓励,不是批评。(带他一起分析所面对的问题,这样的经历多了后,他自己也会冷静地思考,自己面对当下问题时,怎么处理。培养他的解决问题能力与抗逆能力)。游戏能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作用,因为失败感可以通过游戏中的笑声和哭声释放。通常用角色扮演的游戏来进行平衡挫折感与恢复自信力。
在游戏中,孩子更喜欢赢,抓住这一点,我们可以逐渐培养他的自信与抗逆能力,所有做的这些,都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面对现实的世界。
游戏时,父母需要注意三个方面:
1、在游戏中做孩子的“受气包”和“垃圾桶”,满足孩子的掌握话语权和闯禁区的需求;
2、先要让孩子赢,期间要观察孩子的反应和需求,调整游戏的难度;
3、停止批评,更多鼓励,并用 游戏释放孩子的失败感,把学习变成乐趣。
游戏,需要大人放下自我的身份,不能使用父母的权威,与孩子处于同等水平,这也是大人自我释放压力的一个机会,孩子所想的东西都是很单纯的,就算是输赢,只会是当下的一种游戏较量,更享受的是过后的欢笑与满足感,希望大人们也会在游戏中享受这些欢笑与满足感。
简约而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