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们的工作与数据和统计无关,辛普森悖论有何意义呢?
(来自百度百科)辛普森悖论就像是欲比赛100场篮球以总胜率评价好坏,于是有人专找高手挑战20 场而胜1场,另外80场找平手挑战而胜40场,结果胜率41%,另一人则专挑高手挑战80场而胜8场,而剩下20场平手打个全胜,结果胜率为28%,比 41%小很多,但仔细观察挑战对象,后者明显较有实力。
量与质是不等价的,无奈的是量比质来得容易量测,所以人们总是习惯用量来评定好坏,而此数据却不是重要的。
除了质与量的迷思之外,辛普森悖论的另外一个启示是:
如果我们在人生的抉择上选择了一条比较难走的路,就得要有可能不被赏识的领悟,所以这算是怀才不遇这个成语在统计学上的诠释。
关于道路难易的选择,有三种人生路线:
1、较难的道路。例如爱因斯坦,他说,科学研究好像钻木板,有人喜欢钻薄的,而我喜欢钻厚的。
类似的职业有科学家、首富、体育冠军、明星基金经理、超级巨星,等等。
这类道路,获胜概率极低,付出代价极大。也容易落入“怀才不遇”的境地。
当然,在一个富足的、有安全感的社会里,会有更多的人选择这条路。期待我们亦如是。
此谓:Think big!
2、较容易的道路。平凡之路,是你我普通人主动、或者被动的选择。过过日子,陪好家人,自得其乐,不危害社会,也没啥不好。
比较是万恶之源,这条道路上的人的绝大多数苦恼,来自与第一条道路人士的比较。
3、短期容易长期较难的道路。这种道路眼下看起来并不难,人人可以走,但最终坚持下来的却极少。
巴菲特在1989年给股东的信里写道:
我们之所以能够获得现在这样的成功,是因为我们总是专注于发现那些一英尺高的,我们能够跨越的障碍,而不是因为我们获得了什么能够一举越过七英尺的能力。
虽然说起来似乎有点不公平,但是无论在经营还是投资当中,往往都是坚持那些简单和显而易见的东西比解决难题更赚钱。
如同上面的“辛普森悖论”里提及的篮球比赛,长期投资这类事,是可以绕开“专挑高手挑战”之路的。
在某种意义上,价值投资,长线思维,其实是逆向运用了“辛普森悖论”,找到高确定性的小目标,看起来“分组比较”中没什么优势,但利用时间的魔力,最终实现了总体统计上的最高回报。
选择较容易的“一英尺高的横杆”,去找平手挑战篮球,并非逃避难题,专挑软柿子捏,而是为了实现可重复、可持续的事情。
只有在更少的、更重要的变量分析上持续做到最好,才是提高整体投资回报确定性与大概率的最简单、最朴素的方法。
此谓:Think long!
最终,正确的Long,都将变成Big。
最后
第三条道路,其实是前两条道路的混合。其短期看起来是第二条路,长期看起来是第一条路。
对比“较难的道路”,理论上这条路普通人也有指望。在这条道路上,要取得非凡的成果,没有必要非得做非凡的事情。
但,反之,仅靠平庸的叠加,不管你多么拼命、坚持,也未必能够取得非凡的成果。
这其中需要天赋、勇气、努力、热爱、意志、运气和梦想。
深究下去,第二条路上的人,就条件而言与第三条路上的人并无二致。对于绝大多数资质平庸的世人,第二条路是生活的常态,第三条路是生活的希望。辛普森悖论是两条路之间神秘链接的一种。
关于这“短期容易、长期较难的道路”,上帝是慈悲的,令这路可期盼;上帝是智慧的,让这路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