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017-06-12 魏梅霞 老魏的新视界
被雨水洗过的兰州,就如刚刚沐浴之后的仙女,从云端款款走来,端庄妩媚,温润可人,如此卓然不群。黄河南岸的五泉山静默着端坐云雾,北岸的白塔山上站满了观看比赛的群众。黄河母亲因为近期的几场暴雨而变得丰满起来 ,她一改往日咆哮的脾气,温顺地,安静向东缓缓流淌着,仿佛被两岸拥挤的人群所驯服。这个唯一的黄河穿城而过的狭窄城市,今天以它独有的魅力展现在世界面前:天空如此湛蓝,飘着丝丝缕缕,团团簇簇的白云,真可谓天高云淡,风和日丽。滨河路沿线的车辆被禁止通行,街道比以往显得更加宽敞整洁。是啊,四万多人参加的兰马,如此声势浩大的赛事,几乎是万人空巷,南北滨河路两边挤满了为健儿们摇旗呐喊的人们,而道路中间就是流动的一条河,红色的河——身穿橘红色运动衣的参赛者们就是涌动的波浪,后浪推前浪……群情激奋,激情四射的比赛场面,五彩的旗,高悬的横幅,绿色的植被,多彩的花,旖旎的黄河风情线,魅力兰州以她焕然一新,多姿多彩的风韵迎来了第七个国际马拉松赛事,又一次把世界的目光吸引到这个西北边陲的丝路重镇。
说实话,对于兰州这样一个集繁华和拥挤于一身的省会城市,我的态度永远处于模棱两可之间。我觉得它是个逛街购物,游玩散心的地方,但不适合居住生活;我宁愿住在天高地阔的县城,宁愿过一种不温不火,不急不躁,压力相对较小的生活,我甚至向往一种“柴门闻犬吠,围炉话桑麻”的野居生活。迫不得已的时候我才去兰州,无论何时,街道上走路的人们都是摩肩接踵,嘈杂无比,吃个便餐都得排队,许多人就那样站着蹲着就餐,实在不雅观。路上车来车往,缓慢前行,有人说兰州是移动的停车场,一点儿都不过分。如果碰上商场搞活动,那更是喧嚣吵闹,无法忍受。若在冬天,雾霾使城市的上空阴沉沉,灰蒙蒙的,感觉很压抑。还有,坐公交车的人们,和我一样,老百姓居多,挤来挤去,身上有一股羊膻味,这绝不是诋毁,我不吃羊肉,而兰州人以吃羊肉而闻名,这点全国的人都知道,因此我不喜欢兰州。有人可能要说,房价不断上涨,你只有望洋兴叹罢了,这一点,我也得承认。
没想到这两年,朋友圈的兰州让我感到温暖起来:比如,清晨的百合公园有人舞剑,黄昏的中山桥边有人唱戏跳舞;雪后的五泉山遗世独立,雨后的晚霞美丽无双,周末的黄河边风情万种,游人如织。夜晚的滨河路出现在记者的镜头里,流光溢彩;傍晚的北塔山出现在文友的微信里,巍峨雄浑。还有,在一个叫做《北方文心》文学平台上,我读到了众多知名作家笔下的兰州,这一切,让我对这个城市产生了莫名的好感,它好像会说话了,就如一个知性又知心的朋友,多年陪伴在你身边,你不觉得他有多好,突然,从别人的嘴里听说了,你这才发现他的魅力。当你焕然大悟的时候,他已经融入了你的生活,你的血液,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兰州,就这样慢慢走进了我的心里。
有人曾说,兰州以“一条河,一碗面,一本书”而驰名中国,殊不知,它的《大梦敦煌》和《丝路花雨》早已享誉世界。而我也因为“一段文字,一次遇见,一个平台”而逐渐喜欢上了这个城市,也不足为奇了。
雪小禅说:因为爱一个人而爱上一座城。直到今天,我才意识到这句话的三昧真火。
对于兰马,几年前就听说过,学校的体育老师们都在参加,他们甚至全家动员去参加。我多年来虽然一直坚持运动锻炼,但对于参加马拉松,不曾想过,即使五公里的迷你赛,我也觉得无能为力,只好在家看直播,感受他们奔跑的力量,感受那种全民参与的震撼人心的场面。观看这种赛事,总会让我们疲惫的心脏跳动起来,让我囚禁在物欲中的灵魂再次被唤醒,我喜欢这种感觉。还有一点,我必须得说,缘于文字,认识了一位作家,品读了他的不少文章,其中一篇就是关于兰马的,题目是《向上的力量》,看过之后,我对兰马有了一种新的感觉,产生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吸引力。你不得不承认文字具有不可思议的魅力。
前年的马拉松赛事,我很早就把全家人从睡眠中叫起来,大家一起观看直播,一起享受兰马的激情四射。去年兰马期间,我恰好去泰国旅游,错过了直播,回来时,微信圈里的画面再一次让我心潮起伏,羡慕不已,有朋友带着孩子跑完迷你赛程,有亲戚跑完半程赛还得了奖,我高兴地为他们送去迟到的祝福。
今年的马拉松赛,我本来也没有多少兴趣,因为刚提心吊胆地等孩子们高考,还处于疲惫之中,又是朋友圈的几张照片,一首小诗让我萌发了去兰州亲身感受的冲动,其实,就是想近距离地去体验那种让人兴奋,让人振作的氛围,安抚我那不羁的灵魂。
头天晚上,临睡前,我上网查了兰马的开始时间和路线,看了相关媒体的报道,11号早晨六点多起床,七点就踏上了感受兰马的征尘,有点雄赳赳气昂昂的气魄。
当我们站在黄河边时,元通大桥和中山桥上,人们潮水一般已经涌向南滨河路了,因为鸣枪开始的马拉松已经进行了四十多分钟。据说,迷你赛程最好的成绩是十几分钟,估计这会儿也结束了。我们只好等全程和半程结束的回程,观看运动员跑到终点。
头顶上直升机在巡逻,北塔山附近有好几个团队组织的啦啦队,为半程赛的队员们加油呐喊,许多老人坐在小凳上观看比赛,还有许多三口之家穿着一样的橘黄色的亲子装在观战。中山桥附近有个39公里的提示牌,还有一个给运动员喷雾的装置,道路两旁随时可见供水处,人们拿着小红旗,一边挥舞着,一边高喊着“加油,加油”,场面很是感人。
被这样的气氛感染,我也站在马路边为他们呐喊。当护航的摩托车呼啸而来的时候,大约已经9点半左右了,紧跟其后的是两辆警车, 其后是直播摄像车,接着,先后就有十来个美洲和非洲运动员跑向终点,长跑是他们的长项,亚洲人只看见四人,路旁的老人们说:奖金还不菲呢。赛事的高潮在后边,十二点左右的时候,红色的人群浩浩荡荡地出现在视野里,顿时,北滨河路人潮涌动,整个场面沸腾起来,所向披靡的人群像滚滚洪流向前涌动,观众们如欢乐的海洋波动着,一起涌向终点……
这场体育赛事让整个兰州城,所有的兰州人都奔跑起来了。
奔跑吧,兰州,让世界对你刮目相看。这个参与的市民如此之多的马拉松是全民健身的示范,更是一个城市精神面貌的体现,它不再是一个城市的赛事,不只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傍晚到家的时候,回想起来,心情还是不平静,感慨万端:一个城市,为举行一场赛事而全民动员,共同为一个赛事而努力,这是多么强大的凝聚力,它的成功背后,有无数的警察,交警,公务员,医生,新闻工作者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服装,号牌,彩旗等的制作者们也默默地奉献;另外,四千多人的志愿者提前一个月就在培训为其服务。天上还有飞机护航,水里有摩托艇随时听候调遣,消防员整装待发;清洁工天亮前把道路两旁打扫得干干净净,绿化的农艺师把植物造型修得惟妙惟肖,道路两旁的鲜花尽情绽放,树木葱郁茂盛。可以说,对于世界用新的目光认识兰州,认识甘肃,兰马功不可没。
只有体育具有如此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体育能够消除种族,国家,性别和年龄之间的隔阂,像一个巨大的磁场把人们团结在一起。据说,历史上的奥运会,只有三次因为战争而停办。所以说,世界需要奥运会,需要全民参与的马拉松,需要这样的体育盛事。
奔跑吧,兰州,为梦奔跑,谊结金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