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作家薇薇安·嘉辛·佩利。
枣泥翻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这本书在买的时候,真的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也许是凑单,也许是题目中有绘本二字引起了我的兴趣,总之,它就那样被放进了我的书架里。
等我翻看这本书的时候,才觉得真是明智的一次购物,这本书真的值得读一读。就如知名儿童阅读推广人阿甲老师评价这本书:
“这是一本读罢忍不住要找人分享的书,希望那些不断思索儿童教育问题的朋友能分享到这种喜悦,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帮助人实实在在成长的书。”
这是作者退休之前最后一年的教室生活。
也正是在这一年里,那些孩子们表现出来的对绘本惊人的解读,让作者随他们一起探索未知领域。
在这一年里,老师和孩子们读了大量的李欧·李奥尼的绘本。他的绘本对我们大人来说,有一些尚且读的不是很明白,更何况这是一群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他们总能有惊人的发现和不同的感悟。
田鼠阿佛,小黑鱼,鳄鱼哥尼流,这些人物在共读中他们紧密的连接起来。这些人物不再是孤立的存在于某一个绘本当中,田鼠阿佛会和小黑鱼对话,所有的角色从绘本当中走了出来,走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仿佛这些人物天生就是在这间教室里一样,他们在一起,同欢乐,共欢笑。在孩子们的心里,这些人物是相通的。而且他们觉得把所有故事串在一起这样的感觉特别的好,确实,这更像是一种发散思维,有时候会让我们想起当时在读的时候所忽略的东西。
孩子们所有读过的故事,如进入肚中的食物混合在一起,成为他们成长的所需。在需要他们的时候,这些人物就会喷薄而出,而且他们并不觉得是怪异的,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
这样的课堂真是让人向往,师生之间其乐融融,在共读的过程当中,老师仅仅是引导者,对于绘本当中所表现的内容,孩子们各有各的想法。老师并不打断他们这不同的想法,哪怕是和传统意义上的解读并不一样。
比如《蒂科与金翅膀》。这本书让作者最初在读的时候一直耿耿于怀。大致意思是蒂科是一只没有翅膀的小鸟,但朋友们都很爱它照顾它,有一天一只许愿鸟实现了他想有对金翅膀的愿望。结果就发生了变化,当蒂科变得强壮,再飞回原来栖息的大树的时候,朋友们都不愿意接纳他。当他将自己的金羽毛贡献给需要帮助的人以换取一根根黑羽毛,朋友们这才重新接纳他。这样一个结局,老师一直不满意,为什么非得贡献出金羽毛和大家一样的时候才接纳呢?
瑞妮给出了她的想法。
“立刻将自己的金羽毛送人,是因为他想让大家不再讨厌他,他想要朋友。在他心里他并没有觉得他了不起,只是朋友们这么认为。因为地科理解朋友们的想法,所以拔光了羽毛,一方面穷人可以换东西,而他也能重新回到朋友们的身边。他想拥有金羽毛,但他也想有朋友,他不想变得很孤单”
面对这样的回答,老师仍然不甘心依然追问,为什么非得变的和别人一样呢?那阿佛呢?
瑞妮简单的回答“朋友有很多种,只是蒂科没有遇到阿佛朋友那样的朋友。”
那么绘本的作者李奥尼画这本书的意思是什么呢?我们不得而知,但每个人看这本书的感受是不同的,很明显,孩子们的答案给了老师启发。
也许这就是为人处事的方式吧,没有所谓的对与错,与意见不一样的,有的人很包容,有的人却不能容忍,有的人在意他在群体中的感受,而有的人在意自己内心的感受。
也许每个作者在写,输的时候他说表达的观点都不能穷尽这个社会上所面临的所有的问题,每一本书展现的都是其中的某一方面,而把所有的作品读一读会发现,每个人物表现出来的都不一样,千人千面,就看你喜欢哪一种,认同哪一种,也会朝着那个方向发展。
读故事其实也是就是读自己,我们每个人个人内心的反映和认识。
读完这本书,给我几点启发。
1.永远不要低估孩子的认知能力。也许他比你看的更透彻。这让我想到我的大儿子在4岁的时候我问他,你将来想做什么?他一本正经的回答,我想做我呀。成人带着面具生活,永远没有孩子的真实。
2.要研究伟大的思想家,最好的办法就是研读他的著作,并且忽略其大部分生活细节和别人对他的看法,我们要与他对话,在老师的帮助下讨论他的观点,最终提出自己的问题。
读书我们读故事,你要读作者,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课堂上更多的要听一听孩子的心声,孩子的看法,也许就能够理清楚自己的想法,也许还会解决自己的困惑。
3.幼儿对一本书的专注度相对来说比较长,持续一个星期两个星期关注某一本书,或许在讨论的过程当中他们会有不同的想法。
当孩子持续读某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多听听他的想法。
4.绘本的解读是多元的,我们每一个人看到的都只是其中的一方面,永远无法解读全面。
绘本也不是万能的,永远无法反映社会的多元化,只是社会某一方面的印象。
我们读到的故事,听到的故事,都会与自己最喜欢的,印象最深的故事,或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情发生连接。也许此时我们分不清那些是现实,那些是想象。
每个人读书都会带着自己已知的经验和感受,同时在读书的过程当中,也会找到新的自己和自我认同。
5.幻想,在幼儿期尤为明显,只是我们平时不关注,更疏于记录,甚至是我们还会把他和撒谎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