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说快手时,是2015年在青海支教的时候,我被初一的学生问到,“老师,你玩快手吗”,为了在学生面前没那么out,我高冷的回了一句不玩。然而我连快手是什么都不知道,那时候它的用户量已经达到1个亿。
当天我回去就下载了这个在学生之间风靡的app,用了不到三分钟我就果断卸载了,因为我不仅没有发现任何戳中我的视频,而且发现匹配了手机通讯录的好友,没有一个人在玩快手。感慨了一句自己已经老了,年轻人玩啥都不知道了之后就没有再多关注快手。
再次看见快手时,是我支教结束回北京的时候,当我路过五道口的时候,原来的网易大厦已经变成了快手。我惊讶于这是我当初用过的那个app吗,竟然能在这样寸土寸金的位置买下这么大的广告位。那时它的用户量已经达到3个亿,月活三千万。
最近快手又以达到腾讯的融资再次火了一把,让我对它产生了巨大的好奇心,这是一个怎样收买了3亿用户的产品?于是,我再次把快手下载下来了。
让我惊讶的是,跟我一年前下的时候并没有太多改变。看了它的更新说明,也没有什么重大的更新。不过,在用了两天左右,大概稍微能明白它是如何成功的了。
本文的架构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目标用户, 痛点需求, 功能架构以及商业模式。
一 目标用户
早就听说快手的目标用户是三四线城市的年轻人,以亲切接地气的风格迅速打通了城乡之间的社交网络。在快手之前确实没有垂直于三四线城市的社交产品,市场足够大。而相似的竞品如美拍已经占有了大量的短视频市场份额,快手想要快速占领一定的市场,把目标用户定为三四线城市也为后来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二 痛点需求
用短视频的方式能解决用户怎样的痛点需求,当然不仅仅是情感归属层面的社交需求,更重要的是满足了更高层面的受到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说简单点就是满足了用户刷存在的痛点。从用户画像来看,快手的用户包括初高中生,农村年轻男女或者务工人员。这些用户的特点是社交范围比较窄,内心渴望被满足,想要获得关注及赞同,想要找到有共同语言的人或者想通过网络走红而改变现状。这些在快手上统统都会被满足。
三 功能架构
快手是如何满足这些需求的或者说快手为了满足这些需求特意做了哪些设计。首先说的就是简单。当我第一次打开快手,只有看上去很杂乱的像是没有经过任何修饰色彩搭配别说逼格连合格都达不到的信息流。甚至不知道这些由不同的短视频组成的信息流的排列方式是如何的,我每次刷新一次都会显示不同的视频,而且点赞数也毫无规律。但操作及其简单几乎没有学习成本,也符合目标用户的行为习惯。
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在没有登陆之前的设计方式,在左上角有一个锁定的icon,这一个简单的icon却能刺激用户的猎奇心理,你越不让我看,我越想看,有种想要解锁的冲动,自然而然就被引入到下一步注册登录到操作。注册登录看起来不麻烦,但实际中确实能拦住很大一部分用户下一步的操作,所以很多app在满足用户不登陆的前提下能使用大部分功能多同时又在想很多办法让用户注册登录以提高留存和转化率,快手在这一步上做的就很成功。
在我注册登录完毕后期待快手会给我怎样强大的功能,展现出来的也只有关注,发现,同城三种层级关系。而且tab栏在顶部,这也可能是不想打扰用户在不断的向下滑查看信息流的行为。
可以看到不论是关注发现同城哪一个tab下都是相同的信息流展现形式,只是看到内容的侧重点不同。这样的信息流展现形式一般会带有两种属性,一种是媒体属性,比如微博,好奇心日报等。一种是社交属性比如微信朋友圈。而快手也是把社交属性放大到了极致,刻意压制了信息流本身的媒体属性,因为短视频连转发的按钮都没有。想看什么样的视频也只能通过关注的人发布的和被推荐的视频内容来看。但如何保证用户看到的就是他喜欢看到的或者正好想要看到的。
这也就不得不提到快手强大的个性化推荐机制。我相信这也是快手短期内难以被复制的原因,因为他的个性化推荐算法实在太强大了。在信息流中长按一个视频就会出现减少此类作品的气泡,再次刷新之后就真的会发现那一类的作品几乎没有了。再比如通过点击喜欢某一个视频,就会发现在此再次被推荐时这样类型的视频被增加了。最近看推荐和预测方面的论文知道这样保证时间短,精度快的学习算法在实现有多困难。所以快手的成功的背后是有经过复杂设计和强大的技术团队支持的,保证产品简单极致的同时也配合精准的推荐算法,来打造出属于用户自己的社区。
跟其他直播app不同的是,快手没有什么所谓的大v,平台认证机制。这也满足了快手上每一位用户都可以成为大v需求。每一位想实现自己价值,想获得关注与认同的人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小社区。这种社交圈子的营造不是短时间内小批量用户就能形成的,是快手在精准运营后慢慢产生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小网红。
总的来说,快手的功能非常简单极致,没有任何拖拉冗余。在特有的优势上,快手的个性化推荐机制造就了打开快手的用户在碎片时间内获取想要看到的视频内容,社交方向上的努力也使得快手上的核心用户有了展示自己的空间。
四 商业模式
目前我所知道的商业模式就是快手和主播五五分账的变现方式。不过在三亿用户能创造出来的价值确实是值得20亿美金的估值。
我一直不太敢分析社交类属性的产品,原因就是背后的逻辑太复杂,像快手这样看似简单的产品其背后不知经过了怎样复杂的迭代。总而言之,为目标用户打造简单又精准的产品是不会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