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年代上小学的我们!看到这张照片,想起许多的同学,如今已各奔东西人到中年!我也想起,在学校里的面包房,五毛钱一个,现烤现卖,想起存在记忆里的香甜味道,现在再也吃不到那样的美味面包了。
还有我印象深刻的好朋友马晓珍,人称林黛玉,大脸盘,瓜子脸,水灵灵的大眼睛。因为家庭变故,小学就转走了,现在也不知道在哪里。
叫魏民的女同学,也是家庭变故,跟着妈妈到山东枣庄去了。那时候留下照片真的是不容易,她们的样貌都储存在大脑里,如今还真想念她们。下面的这张照片是我们五个好朋友,左一在乌鲁木齐,左二是我在合肥;中间的在四川绵阳,右二在新疆,右一在四川,已经失去联系。从左至右四人,我们是铁杆四人组,放假就常常聚在一起打扑克,或者骑行。
还有大部分初中同学都散了,也没有联系方式。因为许多父母都是上海青年支边新疆,基本都在90年代初随着父母迁回上海。回乡潮,改变了下一代的命运,都走向了大城市。受他们影响,希望走出团场,也搅动着许多支边父母的心。父母吃的苦,开的荒,修的渠,筑的路,建的绿洲,那不是一般的苦!经常听我妈妈讲,在生我的当天,都在修渠挑担子,感觉要生了,把哥哥往幼儿园一放,自己跑到卫生队生孩子,条件苦的呆不下去,吃的穿的用的一无所有,那时候还在食堂吃大锅饭。每每回忆起来,妈妈就有些许的埋怨,但也很自豪,她终于熬过来了,晚年有退休工资。
新疆这个地方,救活了父亲,成就了母亲。父亲13岁时父母双亡,初中毕业后走头无路,好心的长辈指点迷津,17岁踏上这片土地,直到退休。父母后又跟着儿子到北京,又辗转回到老家,完成了落叶归根的念想,如今老两口按时领着工资享受着晚年。母亲的劳苦有了回报。她是有工资的人,成为她的骄傲。因为对于不识字的她来讲,这岂不是她的满足和骄傲吗?
看看父母的经历,一辈子就呆在一个地方,组织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在当地也是出了名的"老好人",父亲当了半辈子的司务长,在合并、解散、改革的变故中,没有学过会计却因为信任和口碑去当出纳。
疆一代坚忍顽强扎根的榜样,犹如戈壁中的胡扬,红柳,日月风霜,屹立不倒!听疆一代的故事,他们的回忆苦中带甜,让人无不敬佩。丰富的阅历,使他们眼睛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爸爸时常对妈妈和我们说:"要不是我把你妈妈带出来,今天能拿上工资吗?!"妈妈心里很安慰:"是,都是你的功劳!"他们过了很多年的空巢生活,退休了才跟了子女,离开新疆,但凡有一个子女留在新疆,他们是绝对不会离开新疆的。可见他们对那个地方深深的眷恋。对过去的往事,他们还津津乐道,那是他们的辉煌史。把他们的人生重新塑造更新的地方,谁不满心的感恩和热爱呢?他们那一代是有故事,有成就的一代!他们也期待着有一天仍然能够回去看看面貌全变的故乡!
疆二代散居在四面八方,上海的居多,其他也因着考学离开新疆了。留下的,成了当地的中流砥柱;离开的,虽然平凡却也融入了城市的潮流,没有知人知道我们疆二代的过去。但骨子里我们为我们是疆二代而骄傲,这别样的经历,不是别人有的。或许这本身没有什么可骄傲的,但是看到离开前和离开后的变化,你不由得赞叹父辈打造的那个绿洲,现在也变成了城市!
过去家乡的样子,贫脊却可爱,现在家乡的变化,虽然覆盖了钢筋水泥楼房,心最深处,爱的还是从前的那样。因为那印象刻在了心里,一直带着,不曾抹去!
我爱新疆!我爱沙枣林!我爱红柳!我爱水稻!我爱棉花!我爱记忆中那条走出去,又想回家的路一一栽种梦的地方!
注:旧照有限,翻到再增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