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定型了?

学生的能力在初二就定型了吗?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位在职高中老师,也许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没达到Ta的要求,于是吐槽:“绝大部分的学生没有必要去读高中。读高中只是为了满足父母的面子。学生的能力在初二就定型了。… …”

我能体会这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辛苦和无奈,但关于Ta的一些言论我还是不敢苟同。

在我们国家的教育体系,目前还没法和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初中毕业就能清晰区分哪些孩子适合走学术路线,哪些孩子适合走技术路线。何况目前走职校技术路线的教与学,也不是想象那么完美。

所以我们目前中考分流,大概一半孩子上高中,一半学生去职校。分流的标准是以中考成绩。

如果按照这位老师所言,大部分孩子根本不需要上高中,只需要读职校就可以,那么目前的职校不一定容得下那么多学生,高中学校学生招不满,最终造成资源浪费。

关于孩子读高中,和家长的面子应该关系不大。初中毕业考个高中,这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只要孩子稍微努力一点。读个普通高中的孩子家长,家长就会感到特有面子了?

初中三年,初二是学生学习成绩的分水岭。

但是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代表一切,一个人的能力包括很多方面。如果说学生的所有能力在初二就定型了,有失偏颇。初二孩子的身体还没有完全发育好,至少他的体能在初二就没有定型。

《三字经》里面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说的就是苏洵小时候不爱读书,等他长到27岁时,已经有苏轼、苏澈两个儿子,何况他哥哥考中进士,给家里争光。作为人子和人父,他突然醒悟,他要努力读书。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没日没夜地刻苦读书。这样过了几年,他终于学有所成,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我们现在人的眼里,27岁才开始知道发奋读书,未免太晚了。但是在苏洵眼里,学习永远不会晚。他通过刻苦学习,让自己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他的治学精神熏陶下,他的儿子苏轼和苏澈也学有所成。“唐宋八大家”,苏家父子霸占了三个名额,学习能力真的不是一般的强。

曾经有一个农村男孩,母亲早逝,他和父亲相依为命。父亲因为文化不高,只能在工地上打一些零工维持父子俩的基本生活。

后来这个男孩勉强考上县城一所普通高中。当他接过他父亲辛苦赚来的血汗钱,这些是他的学费和伙食费,转身他把这些他父亲好不容易赚来的钱,在网吧打游戏霍霍掉了。当他父亲知道后,大受打击,不久因为高血压中风去世,留下这个深陷网瘾男孩孤身一人。

这时他才醒悟他有多荒唐,他认为他父亲去世是他害的。痛定思痛,他下定决心好好读书。

因为基础太差,高考他只考进一所大专。他没有气馁,更加努力学习,考上本科,后来又考上研究生,成为一名很好的律师。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得韦克博士,她在2006年出版《思维方式:新的成功心理学》,她认为天赋只是起点,人的才智通过锻炼可以提高,只要努力就可以做得更好。她提出“成长型思维”这个概念。拥有这种“成长型思维”的人会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困难和挑战。

与“成长型思维”相对应的就是“固定型思维”。“固定型思维”者认为人到一定年龄,也就这样了,不会再有什么变化了。他们看待问题比较悲观、消极。

“学生的能力到初二就定型了”,这就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拥有这种思维的人认为很多事情都是一成不变的,不相信努力和坚持的力量,所以这类人遇到困难和挫折是,比较容易选择放弃。

如果孩子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家长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次困难和挫折不仅仅是“坑”,而是孩子成长的机会。家长自己要摆正心态,鼓励孩子再试一次,再努力一点。

不仅我们家长自己要有“成长型思维”,我们还要培养我们的孩子拥有“成长型思维”。让孩子相信坚持和努力的力量,积极乐观地面对成长过程中的风风雨雨。

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拥有成长型思维,会让我们的生活充满希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