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随想
怀念随着暮霭缭绕,记忆伴着细雨迷蒙。清明节到了,带着两岁半的女儿和父亲来到了母亲坟头。二十多年前的心酸,尽管经历岁月的流逝却难以泯灭。坟头上荒草戚戚,在各色的坟纸装扮下,显得更加肃穆、庄严。按当地的习俗,三人虔诚的行祭祀之礼,上香、作揖、献贡、焚冥币。上坟完毕,我把剩下的祭食递给了女儿,可她没吃几口,就倒掉了。是那样的顺手!女儿的这一举动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多年来跟随父亲祭奠祖先,父亲的意图也许是让子孙继承先人的仁德,让孩子们有出息不忘根,而我们小孩更期盼的是能吃到剩下的那点祭食。可今天的孩子先不说上坟祭祖,就是面对祭祀的菜肴不屑一顾。把饭菜任意抛弃。
又想起了二十多年前,我的一位小学老师讲的一个故事:那是一位慈祥的母亲,丈夫英年早逝,唯和儿子相依为命,倾其一生把自己的一切给了儿子,儿子高大英俊,媳妇年轻漂亮,住处优雅舒适。然这位母亲到了风烛残年,不能为儿子提供什么了,她被逐出家门外的草棚,乞讨在大街上。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年三十的晚上,她回到了久别的、既熟悉又陌生的家门口,家里的一草一木饱含着她的情怀,一砖一瓦上都浸着她的血与汗。隔门而望,好久好久,她都没有走进自己的家,也许她怕、也许她不忍、也许她……她永远的离开了,带着无尽的复杂的心情离开了,唯留下了“隔窗望见儿喂儿,想起当年我喂儿,不怨我儿今饿我,恐后他儿饿我儿”的忧虑离开了。第二天,儿子披麻带孝,哭声震天,飒飒的冷风伴着呜呜的锁啦声,扭曲的面孔与熙熙攘攘的人群凑成了庄严、沉重、哀伤、难得一见的出殡场面。可谓是排场盛大!纸做的马儿与成堆的金银财宝化为缕缕青烟淹没在苍穹。年年的清明他也带着儿子去祭奠母亲!是那样的恭敬是那样的虔诚!!
老人走了,变成也一抔黄土,她留下了无尽的遗憾与担忧,只能在天堂为心爱的儿子祈祷,有一个幸福的父亲,有一个幸福的儿子。这虽然只是一个萦绕我多年的故事,可就在前不久,我在网上也看到过类似的“辱母”“白眼狼”之类的报道!我们不得不深思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故事?我们离这样的故事有多远?作为父母的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在对待自己孩子的时候,该做些什么?不该做些什么?我们唯一可爱的孩子会成长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是否该引以为鉴!
回家后我在餐桌上,把这个故事讲给了我的孩子和媳妇,她们都沉默了!后来我又把这个故事讲给了我的同事,我的学生和家长。我们要做什么样的家长?我们要做怎样的孩子?再看看我的父亲,38岁丧偶,含辛茹苦,一个人在那段异常艰难困苦、物质极度缺乏的日子里,为了我和妹妹,父亲只能委屈自己,在新疆戈壁、银川大武口选煤场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多少个凄凉的黄昏,他独自对着锅碗在低唱,透露着自己的心酸与无奈。如今父亲老了,六十多岁了、腰弯了、背驼了,还每天照看着我的孩子。再看看我的孩子,想想我孩提时代,有着一份伤感又有着一份无奈与羞愧!
我始终是这样理解的,只要我们的爱没有变质,我们的爱是理性的,我们都在乎自己的一言一行,我们的老人会幸福安康,我们的孩子会健康成长。良好的家风就会代代相传!
一次播种……
一份忧虑……
一生祝愿……
二零二零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爸走了,再也不回来了!来年我和儿子给您上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