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作风建设“新答卷”答好群众“关切题”

党的二十大以来,中央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推进作风建设,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化作党员干部的“日常遵循”。作为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乡镇工作直面群众诉求,更需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深化作风革命,以“作风之变”激活“基层之治”,在新征程上书写人民满意的时代答卷。

一、作风建设是永葆先进性的“基因密码”

从延安整风运动锻造“三大作风”,到新时代以八项规定破题纠治“四风”,党的作风建设始终与党的先进性、纯洁性血脉相连。乡镇干部身处服务群众第一线,其精神状态、工作作风直接影响党的形象。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上,个别干部仍存在“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文件里的落实”等问题,看似“小毛病”,实则割裂党群联系。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作风问题本质是党性问题,唯有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推进作风建设,才能让“泥土味”取代“官僚气”,让“实干风”吹散“虚浮尘”。

二、群众满意是检验作风的“唯一标尺”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党员干部作风好坏,群众感受最直接、最深刻。在基层实践中,从低保评定的“阳光操作”到宅基地审批的“透明流程”,从防汛救灾的“冲锋在前”到矛盾调解的“情理交融”,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群众的获得感。近年来,松溪县旧县乡推行“吃茶话事”制度,打破以往“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人员”的村级议事协商模式,将决策过程变成凝聚共识的过程,正是以作风改进密切党群关系的生动实践。我们要始终牢记“人民至上”理念,把群众的“表情包”当作工作的“晴雨表”,让作风建设成果真正惠及民生。

三、长效机制是作风建设的“根本保障”

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必须坚持“三不腐”一体推进。在乡镇层面,要健全“日常监督+专项整治”机制,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微腐败”问题,如集体“三资”管理、惠民资金发放等领域,通过“大数据+铁脚板”精准监督;要深化“以案促改”警示教育,用身边事警醒身边人,筑牢思想防线;更要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为担当者担当、为实干者撑腰,让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事。只有将“当下改”与“长久立”结合起来,才能让好作风成为党员干部的“终身名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乡镇干部要以此次学习教育为契机,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在服务群众中锤炼党性,在破解难题中转变作风。唯有如此,才能让党的好传统、好作风在基层落地生根,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拥护,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

(南平市松溪县旧县乡 吴建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