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在讨论成长,因为从长期来看,成长是一个必然上升的趋势,但有一点需要清晰的是:
必然上升的趋势,不代表就会没有波动。
因为即便是成长这种必然的上升趋势的事情,也是无法避免过程中的波动,尤其是某些周期内的“下滑”,更是家常便饭。
那么,如果在脑中有周期(一个周期,有上升、有下降,如果从两个或更长的周期来看,这个整体的趋势是上升的,那么我们认为这就是一支强劲上升的趋势股)这个概念的话,那么更容易让我们不被这种暂时的波动、逆境所击倒。
于是,我们变得更加淡定,尽管有很多人认为淡定是天生的,属于一个人的“天赋”,虽然不可否认有些人确实天赋要好一些,自带一种淡定的性格,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种性格还是要靠后天来培养形成的,即性格是后天养成的!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高考日,14年前的今天我也是坐在高考的考场上,等待生命的绽放。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总觉得自己是个“幸运儿”,一次高考就考上个还不错的大学,一次就脱离了农村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但是慢慢的才发现,其实自己错了,实际上错过了一次难以赎回的机会,相比于和我一起高考但又去复读的同学,我缺少了一种在高中阶段就应该经历的低谷和下降的阶段——复读的心里磨练。而这种磨练延续到了自己的大学生活中大肆的折磨自己而不自知,相比于自己复读过的同学,因为没有经历那种心理的煎熬和惶恐、没有大学考来不易的那种珍惜感、没有上大学以后的那种目标感(取而代之的是放松感),进而惶惶如野地度过了大学的四年,直到毕业之后的一天才发现,原来自己的大学是这样的,而不是看到别人过得那样,让自己后来总觉得没有复读过的高考是残缺的,是那种不能尽早体验到周期这个概念的苦楚感的,但这又不被大多数人所理解。
体验到周期意味着体会到了波动,有上升、有下降,当然,很多人即使不知道周期这个概念也会挺过那段下降的阶段,但相比于知道周期概念的人,总会有更多的瑕疵在里面,进而在下次遇到的时候可能还是懵懂着就处理了,相反,对于有了周期概念的我们,更多的会去改造自己的性格,让淡定成为内化在心中的一种模式。
就像有人说的“我认为每个人都存在状态的波峰和波谷,如果最近心情不好,我内心不会因为自己学习效率的降低而特别痛苦,因为我在等待回归,我知道这种状态一定不会持续太久”其实很多时候,心情不好、情绪紧张是自己强加给自己的精神枷锁太多,当然如果可以,换一种更加轻松的状态来对待,自然会更好一些。比如夫妻双方吵架更多的时候是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闹的不可开交,甚至于离婚,从另外一个侧面来说,遇到夫妻双方的大事时,我们会更多地选择一种更加理性、更加得体、更加易于接受的方式讲给对方听,或者用最简单、最明了的方式讲出来,进而避免了这种不理性引发的心情不好,不是吗?同样的,专注于兴趣的事是“疗伤”的捷径。就拿自己来说,如果心情不好的话,我会更多地选择去打球、跑步或玩魔方,沉浸在那种因为兴趣而遗忘一切的感觉之中,等回到现实的时候才发现原来他或她或它的美好竟然是如此的美好,而自己竟然被一时的冲动蒙住了双眼而没有看到。如此多次、反复地体验周期的感觉,竟然发现,自己越来越淡定了。
因为一次演讲闹的笑话,会更加精心地在会前准备演讲稿,会更多地面对镜子练习口型和安抚紧张情绪,会录制自己的演讲手稿并反复回放,仔细研究在那个环节需要做更多的改进和纠正,如此反复多次,当再次站在哪儿的时候,当然会是收放自如、抑扬顿挫掌握有序,错落有致了。
经过长达四个月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学习,自己慢慢能够看到笑来老师的凡事追求精致的境界,比如专栏的配图、专栏的排版、专栏文字的字体等等,都是经过精心选材的,进而看《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时,旁注的详细程度、排版的赏心悦目,文字的精雕细琢,无不让人感觉惊叹,我觉得自己瞬然被这细节感所征服,凡事讲求方法,追求更加简单、清晰明了、易懂的方法论,努力做到精致、做好细节,这将会是以后的努力方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