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侯将相”的说法最早出自于《史记·陈涉世家》,陈涉说:“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后,王侯将相就泛指封建社会中位尊、禄厚、权重、势大的贵族。
具体来说,王侯将相可以说分别代表了四种不同的“职业”。
“王”是指中国古代皇帝以下的最高爵位。“侯”则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中的第二等。“将”可以说是古代武官中的最高等级,“相”则是古代文官中的最高等级。
中国古代的皇帝向来是对臣下不太放心的,就怕功高震主,因此,对臣下的分权制衡原则向来是帝王权术的本能原则。文官和之间往往有着泾渭分明的界限,而王侯则大多没有实权,就算是皇帝的儿子某某王,也要避免与臣子走得太近,甚至在清朝,结交大臣会被视作有谋逆之嫌。
因此,要想4个“职业”都做一遍,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是不可能的。当然,“几乎”不等于“完全”。现有史书上记载的,真有这么几个牛掰人士,4个位子都做了一遍。第一个是谁呢?大名鼎鼎的韩信。
韩信首先做的是大将(按《史记》说法,“大将”的地位还在“将”之上: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萧何月下追韩信,追回来后就让刘邦拣了个好日子,斋戒开坛,正式地任命他为大将。后来在攻魏国之前,被封为左丞相。后来又任命他为国相,让他收集赵国还没有发往荥阳的部队,去攻打齐国。齐国打下来后,韩信要求自立为齐王,这时刘邦正被楚军围困,刘邦没办法,只好立他为齐王,并征调他的军队攻打楚军。打败项羽后,刘邦看着这个“齐王”实在心塞,于是以突然袭击的办法夺取了齐王的军权,夺权了还不放心,改封齐王韩信为楚王,让他挪了个地,建都下邳。
天下太平了,韩信开始担心了,怕刘邦杀他,就想反,又存有侥幸心理。刘邦也在犹豫,把韩信抓去洛阳,又不想被韩信“鸟尽弓藏”的言论说中,于是降级改封为淮阴侯。当然,到最后韩信还是被杀了。
韩信之后,还有曹操和司马昭做过。
曹操:先是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曹操迎汉献帝,封车骑将军,还封武平侯,不过汉献帝当时走投无路,只有虚的官名可以封,所以那时候封将封侯很常见,比如汉献帝封王邑为侯,封胡广为征东将军,封张扬为安国将军,关羽被封为汉寿亭侯,邓艾曾被封为方城亭侯。诸葛亮被蜀后主刘禅封为武乡侯。
司马昭一开始是将军,战功显赫,后被封乡侯——新城乡侯,他的哥哥司马师当时帮助曹髦废曹芳,司马昭参与,被晋封为高都侯,后有功被封大将军,有关相,好像没有专门的册封,属于顺延他哥哥的职位。最后是晋王,这也是大家熟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