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年代,国产片《孤儿救祖记》获得成功,以及观众对国产片选择的口味越来越高,加上社会动荡不安等因素的影响下,从艺术竞争转为趋同化商业竞争。
从1926年后的四年里,中国电影界出现了“古装片”“武侠片”“神怪片”三股商业电影浪潮。
“古装片”大多是根据旧文学题材改编的。一类来自于民间流传的评弹书目,一类来自于演义小说和古典名著。由于粗制滥造,主题围绕“才子佳人”英雄美人“野史,制作上多是临时凑几个演员,借几套戏服就可以开工,所以在舆论界并没有得到好评。
“武侠片”也是当时市场诱惑下产生的,影片题材脱胎于坊间流传的传统狭义小说和报刊连载的武侠小说。就剧情冲突而言,可分为除暴型,复仇型,比武型和夺宝型。在角色上,不仅武功高强,而且兼具符合一般观众道德理想的人格风姿,比如功成身退,劫富济贫等。
在制作上也是高度类型化,低成本,周期短,大批量生产等制作策略。技术与艺术上没什么质量保证,能为时人称道的作品并不多。
“神怪片”是武侠片的延伸,对剑客侠士的超常体能极度张扬前提下发展起来的,所以又被称为“武侠神怪片”或神怪武侠片”。表现重心不是武侠片中行侠仗义和武艺较量,而是武林宗派之间的法术之争,如《火烧红莲寺》,昆仑派与崆峒派之间的斗争,在场景安排上,除荒郊野外,必有古刹老庙与”飞剑白光“,“神怪片”更注重”连集片”的拍摄。许多小公司竞相仿效。出于神怪内容的需要,在技术上更注重特效的运用,如停机再拍,倒拍,卡通,叠印等多种美工技巧。
“神怪片”虽然对艺术的技巧和叙事的可能性做了尝试,但不具有艺术创新的意义。而且渲染迷信思想与荒唐怪异都是不可取的。
可以说,20年代中期以后三种商业电影现象,对丰富民族电影的创作类型是有某种贡献的
但又以愈演愈烈的“游戏规则”的丧失为代价的。这种粗制滥造之风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南洋片商借机将收购价格压低,使国产影业经济收入锐减,国内大中城市比例占大多数的由外商投资的影院,拒绝放映国产片,使国产片国内市场几乎丧失,加之当时物价飞涨,许多制片机构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