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个学生问了一个让我深思的问题,关于如何摆脱自我构建的自相矛盾世界里。
看到她的问题,我首先想到的是“被驯服”三个字。小时候,我们被父母驯服成为一个有规矩的人,长大了,我们被身边/网络上的榜样驯服成为一个清新活着的人。对于这种自信矛盾的问题,我们真的要去解决吗?或者说,我们真的要努力寻找保持清醒的良药吗?
经常有很多人问我如何保持批判性思维。一年前,我还是个做事冲动、被身边人点拨没脑子的人。现在,我发现自己明显对很多事有了更多面的思考,做事也更加谨慎。说实话,这种变化并不是我刻意培养的,更不是我刻意想要的。我敢说,如果我还待在曾经的职场,可能我还是那个纯真善良的我。那这种改变,还是来自于经历,来自于这一年因为自己的“天真”收获了太多的背叛,因为自己的“善良”丢失了很多机会。那些纯真的品质越发难的,我只敢用在长久保持好友关系的朋友身上。
至于很多人会标榜、教唆要活的很清醒,有方向感,我也是持怀疑态度的。也许我们看到的是只是做事的方向感,至于这个人的内心是否真的有方向感,那就另当别论;也许很多问题根本没有解决方案,并不需要你去解决。也许有一天,它会主动化解,或者一辈子都停留在你的身体里。
最近看到中国著名哲学家陈嘉映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其实也没想到会走哲学这条路,研究了30年的哲学面对复杂的生活依旧存在很多疑问。英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德里克·帕菲特甚至写过一本书——《论何事重要》,这本书试图从哲学角度来告诉我们到底要如何做出清醒、正确的选择。看完这本书,你还是没有答案,没有找到自我同一性的方法。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太热衷于各种方法了,如果一本书不给你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你会觉得这是一本烂书;如果一个朋友不给你几个点子,你可能会觉得这个人没有可结交的价值。当100个技巧方法真的向你袭来时,你既不会在意这个方法的正确性,也不会去考虑是否适合自己。你收获的可能就是一口气知道诺干个方法的快感。
有时候,挺为这种“人性的缺点”感到悲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