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89年,秦国举全国之力组建50万大军,进攻魏国城邑——阴晋。
阴晋属于河西地区。先秦史上,黄河运城段以西、泾水以东之地,称为“河西地区”,是卡住关中平原与河东地区的咽喉地带,一度是秦国东进路上的最大痛点。
为了解决这个最大痛点,在春秋时期,秦国和晋国死磕。到了战国,秦国又与魏国反复争夺这个地区,河西地区带给秦国的痛苦历-史,长达300多年,有过大小战役数百次。
从后来的历-史来看,秦国应该很强啊,怎的如此憋屈?以后还如何统-一天下?
历-史事物的发展,往往都是变化不定的。所以没有永远的强者,也没有永远的弱者。强者的最初,往往都是能发狠的弱者。
秦国起源于秦非子的养马之功,说白了,秦国的先祖就是周朝王室的马夫。因为养马养得厉害,周王认为能者多劳,又把秦国先祖安置在当时称为“秦地”(约莫在甘肃天水一带)的一个封地抵-抗西戎,这是秦国国名的最初起源。于是乎,秦国先祖一边养马一边看门,成为在西周时期充当周朝王室抵御西戎的养马门神。
如果秦国一直老老实实守在西方,可能就不会有以后秦始皇一统天下的伟大创举了。
秦国偏偏是个很好动的国-家,当时主要有两大野心,一个是西守之心,另一个就是东进之心。
西边的敌人渐渐打没了,怎么办?那就往东边打呗,东边有大把大把的敌人。打退了西戎之后,秦国精力过剩,便要望向东方。
春秋时期,秦国的东进路上,躺着一个晋国。
当时的秦国,经济落后,国力孱弱,只能称为“弱秦”,而晋国在当时是个庞然大物,号称中原第一强国,是春秋霸主。
弱秦遇到强晋,还能咋的?
秦国没办法了,当时细胳膊细腿的,武力上肯定拼不过晋国,那就只能巴结巴结,东进攻占河西地区的想法只能算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春秋大梦。
秦国与晋国结盟之后,双方关系好的不得了,一时之间就有了“秦-晋之好”的千古典故。
但是在一代霸主——晋文公去世后,秦国那颗躁动的心再也按捺不住,开始露-出獠牙,公元前627年与晋国爆发崤之战。不料后果相当惨烈,秦军被晋军击败,甚至全军覆没。
秦国东进被晋国所阻,折腾不出浪花,只能再度掉转枪头来西边寻找敌人,继续与西戎作战,发挥自己的余热。
技不如人,秦国只能自己吞下苦果,在西边苦苦经营。但是,秦国也是一个极有韧性的国-家,屡战屡败,也能屡败屡战,简直就是打不死,直至达到自己的目标。
晋惠公时期,晋国国力衰弱,纠缠不休的秦国曾经成功攻占过河西地区,也是从那个时期起,秦国与晋国、楚国、齐国并称为春秋四大强国,是春秋F4。
但是从晋灵公开始,到晋悼公,晋国国力起起伏伏,与楚国的争霸战争也长达百年。在这期间,秦国采取的是联楚攻晋政-策,晋楚百年争霸,秦国一直在晋国背后捅刀子,却是一直捅不进去。
为什么?因为秦国弱啊,没力气啊。晋灵公时期,虽然晋国国力衰退,还要与楚国搞争霸,秦国东进攻打晋国后方,却也难求一胜。秦国成了可有可无的可怜存在。
弱秦之力,可见一斑。
因为晋国的全面压-制,秦国往东不能出崤函,往南到不了巴蜀,憋屈得要死。晋楚争霸的一百年,秦国简直就是衰落的一百年。
战国前期,继承晋国衣钵的魏国极为强盛,也要来欺负秦国,全面占据了河西地区。“河西地区”就像卡在秦国喉-咙里的一根刺,不拔掉它,秦国上下寝食难安,极为痛苦。为此,秦国多次发动对河西地区的进攻,往往都是惹来魏国一顿胖揍。
阴晋之战,应该是秦国对魏国的怨气值达到高峰的一个结果。秦国当时倾尽全国兵力,集结了50万大军。但是秦国的这50万大军,主体上居然大多是武-装极为简单的农-民,甚至有的是穿着粗布麻-衣、拿着木头棒-子就上战场了。
阴晋之战是一个很鲜明的对比,一方面是全副武-装、武力值达到战国顶峰的5万魏武卒,一方面是如此乌合之众的秦国50万“农-民式”大军。这也显示出了当时秦国的弱鸡之力,是真的穷啊!
当时的那场战争,表面上好像是魏国对秦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其实是魏国以强胜弱,欺负秦国而已。魏国5万重甲魏武卒来来回-回几次杀穿秦国军阵,秦国所谓的50万大军毫无招架之力。
这就好比,一个小孩看到一个大人占了一个好位置,小孩如火烧屁-股般,心急火燎地几次三番想抢回来,还卯足劲力发起冲锋,谁料那个大人一只手便能掀翻小孩。
阴晋之战的失利,秦国的老本几乎都被打没了,也在诸侯之中丢尽了面子,以致当时有了“诸侯卑秦”的说法,“弱秦”之名也是彻底坐实了。
这似乎是天将降大任于秦国也,必先苦其国运,劳其军民。失败乃成功之母,正是由于阴晋之战的失利,这才打醒了秦国上下,使其开始变法图强。
如果没有“河西之地”这根刺卡着秦国,让其憋足了劲力,如果没有阴晋之战的失利,或许秦国也就出不了商鞅变法的改-革图强,也就没有了后来的秦灭六国。
福祸之运,长远来看,往往能够颠倒过来,这便是历-史的神奇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