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这段时间,网上关于这个问题吵得很厉害,虽然人教社出来澄清,历来教材都是“是人也”,但是网友们并不买账,有相当大一部分网友清楚记得自己学过的就是“斯人也”。
于是又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争论。
个人的记忆中也是“斯人也”,但可能因为是学渣的缘故,我对自己的记忆没有那么自信,既然教材都翻出来是“是人也”,而且对照宋刻版的《孟子》,或者任意古代官方版的出版物,毫无例外都是“是人也”,那么我就怀疑是自己当时学得不踏实。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大面积的记忆错误呢?有很多朋友搬出这几年新流行的名词“曼德拉效应”(群体性记忆错误)来解释。这事情说起来也确实像这么回事,但本质是不同的。
并非曼德拉效应
什么是曼德拉效应?
曼德拉效应(英文名:The Mandela Effect)是一个心理学效应,指大众对历史的集体记忆与史实不符。主流科学界没有科学研究证明这一“效应”的真实性。
注意,这一说法并没有科学界的认同,其实类似于“民科”。
归根结底不过是一部分人的记忆错误,然后发表自己的错误观点,影响到了更大一部分人的观点,从而形成一种错误的共识。
这一效应产生的人群基础在于你对这个事实发展信息来源的匮乏,或者漠不关心。
曼德拉在监狱中关了二十七年,在世界的另一个方向,与普罗大众没有交集的监狱里长期关押失声,各个国家的媒体也只会选择性地报道符合自己利益的情况。除了关心南非种族隔离斗争的人,有谁真正关心曼德拉的死活呢?而他在九十年代出狱,并走上南非政坛,成为“最伟大的南非人”,拿到诺贝尔和平奖,直到2013年去世,这其中有多少信息被两耳蒙蔽的普通人忽略?
其实也有报道,只要关注这个方面的人,就都会清楚地了解这些事情——但是这个蝇营狗苟的乱世,哪里都不太平,很多人都在担心自己失业、下岗、下一餐吃什么,远在另一个世界(南非)的事情,与我有什么关系?
这是正常的忽视,当曼德拉去世的消息,世界各地开始纪念这位伟人的时候,出现很多人的记忆错误就难免了,而这些人的疑惑同样地启动了大批对这位世界级名人本来毫不关心者的好奇心——是啊,怎么会有这种记忆错误?
说得不好听点,所谓曼德拉效应,不过是无知(信息匮乏)加上附和罢了。
为什么“是人”与“斯人”的不同,并非曼德拉效应?
因为这不是记忆错误,已经有很多朋友翻出了当年的学习教材,上面明明白白地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也就是说这一部分认为“斯人”的朋友,没有发生记忆上的错误,而是当年的部分教材确实印错了,老师也确实教错了。
这就完全不是因为无视、无知产生的认知错误,也并非记忆发生了问题。
人教版的教材不是从来都是“是人也”吗?
没错,但只要是我们这一代人,就知道九十年代之前,教材是有很多版的。虽然大的价值取向、内容选择都一样,但是刊印校对是在每个地方上完成的。有一些地方审校时的不严格,导致“斯人也”登上教材。老师教,学生学,教辅材料印,考试的时候考,最终导致了一整个地域性、年龄阶段的人出现了“斯人也”是正确的错误认识。
这不是记忆错误,这不是曼德拉效应。
统一使用人教版教材,差不多到2000年左右了。这之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如果还记得背诵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以去问问他们的记忆,是否还有错误?
当然,很多背诵不牢,加上影视作品和大量社会上中间阶层的错误认识(当代书法家写的全部都是“斯人也”),会导致很多朋友多自己的记忆产生怀疑,加入“斯人也”的阵营。从九十年代统一教材到如今都快三十年了,这种争论还存在,可见前期的错误引导实在太深,难以消除。
“斯人也”的错误从何而来?
其实“是人也”被错读成“斯人也”,是有几个方面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