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为什么这么难?因为你不敢投入,因为你如果投入,你就会发现自己根本不想自己想象的那样完美,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你原来以为很简单的东西。
这一章节是比较打动我的,因为我就是这样一个人。从小到大我一直是很优秀的,哪怕从幼儿园开始,就不断有人跟我说,你真聪明啊,以后肯定是个大学生(当时大学生还很稀有)。上小学,每一次升级都能够得到校长和老师的关照,获得各种各样的奖励。后来进入初中、高中,也一直觉得自己是非常优秀的,非常“自恋”。
这种感觉一直保持到现在,然而碰到的挫折也越来越多。书里面提到的这种情况,跟我的想法一模一样。比如,我毕业之后一直想考CPA,也买了书了也报了名了,然后就开始幻想自己像那些传奇人物那样,复习两个月就通过一门,或者一年通过所有考试,然后就沉浸在这种幻想里,但就是不行动,不愿意去复习。因为“一复习就发现现实跟想象的差得太远了”,一直幻想,直到时间不够了,就给自己找各种理由,不断推迟,直到梦想在脑子里fade away。
我发现自己一直是这种模式,不管是考GMAT,还是学习编程,都是浅尝则持,碰到一些困难之后就放弃,然后过一段时间想要了,又开始重新做,碰到困难又放弃,就是这种恶性循环,以至于毕业10年了,感觉自己并没有在某个领域里面有很好的沉淀。
所以这种情况我不打算再给我的孩子继承下去了,我不准备让我的孩子觉得,我是最聪明和最优秀的,做什么事情,我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就可以做好,我比别人聪明。之前也跟人聊过,如果一个孩子把自己的成就归因于自己的聪明,那么长大以后碰到挫折,他会觉得是因为自己不够聪明,然后会很容易就放弃,而如果她能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那么碰到挫折,他会觉得是因为自己不够努力。聪明的程度是他改变不了的,努力的程度他却可以自己掌握。这样的话,心理会健康很多。
对于自己,从今天开始,逐渐得调整自己的心态:你没有自恋中的那么优秀,你也不需要那么优秀,也不需要证明自己给别人看,生命是自己的。
今天在群里跟共读的朋友们说,读了这本书,觉得周围每个人心理都有问题了。我觉得不会有一个人是完美的,也不会有哪个成长的环境是完美的,甚至作者在书里也说,每个人都觉得心理学家应该心理都是完美的,但其实,并没有。如果连心理学家都不能完美,为什么要苛求周围的每一个人都是完美呢?
所以要接受和包容这个世界,更要接纳和包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