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靠什么谋生
我不感兴趣
我想知道你渴望什么
你是不是敢追求心中的渴望
——泰戈尔
今天,遇见一个十八岁的小妹纸,刚刚考上大学,正在报名ACCA资格证的考试。
小妹纸眼神清亮,喜欢摄影,对拍照的对象和光线有独有的判断标准,骨子里透出的文艺气质与ACCA并不相符。
当被问及为什么要准备ACCA的考试,她说,她要通过这条可见未来的路径,去伦敦,她想去伦敦开咖啡馆!
那接下来四年会很辛苦,一边要忙碌自己觉得需要的资格证考试,一边又要为了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可以承受吗?
嗯,从我做了决定的那一刻起,我就准备好了!
语气和眼神里的坚定,是年轻才有的光芒,问问自己,也问问在看这些文字的你:已经成年多年的我们,已经有多久不再允许自己去做这样的“傻事”?
什么样的事,算是傻事?
小时侯我们没有能力能够想太多,无论做什么,似乎都不傻——因为还来不及考虑傻不傻,就去做着那件吸引我们的事了。
长大以后,我们会在一件事开始操作之前,思考傻不傻的问题:
爱上这样一个人,你傻不傻?
这样付出,没有回报,你傻不傻?
放着好好的工作不要,非要去那个前途未卜的创业,你傻不傻?
正当职业上升期,你突然辞职,要去旅行半年,你傻不傻?
……
在诸多“傻”的背后,有一条一直存在的等式:
收获≥付出
但凡付出大于收获的部分,都可称为“傻”。
而这个等式背后,还有一个潜在的限定:所谓收获,更多是指能够清晰可见的部分,比如名利、比如钱——很少有人会问,那个傻瓜的主角,在这场经历中,他收获了什么。
所以我们常说:你傻不傻,也是站在自我的角度去看对方。却反而很少会去讲说,我傻不傻,而是在当既定的结果出现,收获小于付出的时候,自嘲道:我这个傻瓜。
而不是在这一切开始的那一刻。
什么样的人,会做傻事?
醉心于计算得失的人,不会做傻事,因为明显的“不划算”;目标太过明确的人,也不太会做傻事,因为定了目标,绝大多数都想迅速实现,不会浪费时间精力去做傻事;而那些无论说与不说、表达与不表达,没有明确想法的人,也不会做这些傻事,因为做与不做都一样,何必呢:)
这样一来,那些愿意去傻一回的家伙们,可能就是这样的人了:
性情中人,做事不以结果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有其他的综合考量,比如:更重要的是你这个人;内心有想法,有清晰的指引和动力来源,“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是我就想这样去做,去试试”;甚至有种傻傻呆呆的特质,没办法将这种“召唤”甩在脑后,笨笨地以自己的方式努力着……
写着写着,觉得这样的人,傻乖傻乖的。
这样的人,更容易收获人与人之间真诚的情感交流,也更容易因为自己的初心简单纯粹,在不断努力过程中收获贵人相助,逢凶化吉,也因为向结果努力,花更多时间精力在过程,反而更容易去触摸到梦想,成为“幸运的人”。
那些傻瓜们,后来都怎么样了?
王维,官至右丞,原本可以在政治上大展宏图,却选择参禅悟理,学庄信道,随心,留给后世诸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优美作品,被称为“诗佛”。
梵高,在家人的帮忙下,可以成为衣食无忧的牧师,拥有稳定的收入和可见的未来,却选择离开,依靠弟弟提奥的接济,试图完成自己的绘画梦,临死也未曾因自己的画作而让生活得到明显改善——但这并不影响后世的全世界,许多人成为他的忠实粉丝,因为他的绘画,感受生命张力。
畅销书《一个人的朝圣》中,男主哈罗德因为收到二十多年未见的老友奎妮的一封告别信,决定步行跨越整个英格兰,他相信:只要他走,老友就会活下去!87天,627英里的徒步行走,他不仅收获了这一场旅程,还有他自己穿越时光隧道的另一场旅行。
电影《爱斯基摩闯纽约》中,与城市格格不入的爱斯基摩人因为受了族长的委托,要告诉城市里的人:如果人类再不改变自己的行为,那么世界将会毁灭——他只身一人来到繁华都市,以自己的朴实行动影响着身边、城市里的人。即便最后他已不在,那些他在传递的信念,也如坚持的火把传递给其他人,更多人。
……
都是一些对生活真挚以待,又着在闪耀“我的表达”的可爱个体。这样的恶人,他们从不惧怕消失于人云亦云中,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不会轻易放弃那想要实现的,是个活生生的人,真实得令人羡慕 。
与这样的人相交,会直接感受有趣的灵魂在发光,是除却合作、共赢这样的结果之外,与人相处的愉悦。
也许,这才是我们与人相识的意义所在,因为“你是你呀”:)
感谢身边那个在干“傻事”的朋友,因为他,你仍能感受相信的力量。
愿你,新的一周,能有机会享受与身边这样的朋友相处,感受美好。
--------------------------------------------------
今日所得,皆你所有,本亦在你心中。
有益的分享,是将本文分享给那个你觉得恰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