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已经出来实习整整两个月了,在很多同学才刚刚期末考试完出来实习或者还没找到实习单位的时候,我已经提前出来尝到了工作的滋味,现在回想,这个选择没错。
其实本来是想好好度过最后的在校大学生活的,但是因为开学后的失恋和紧随其后四月份互联网公司春招的失利,让自己不得不冷静下来思考这最后的大学生活应该如何把握和度过。一方面需要努力获取更多的知识补给,另一方面又想要有更多的实践,权衡了一下,就决定放弃学校的课堂生涯提前出来了。而整个找实习公司和为之所做的准备更是值得回味,只是那是一段过去的而且只是铺垫的时光,所以不需要刻意去铭记,日后再有相似的境况,自己可能会做的更好,而工作的思考却可以让我终生受用。
真正工作了才明白公司与学校的差别之大,担负起自己的职责和责任只是一个职员最基本的义务。而就是这个最基本的义务,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来说也未必就能完成的很好,尤其是做产品,我甚至一度觉得自己在学校策划和制作的项目只能是一个应用程序而已,并不是一款能够活下来或者真正意义上的产品。由于以前参与和制作的产品基本都是2C的,但是现在在公司里参与的项目很大一部分是2B的,两者的差别很大,这让自己在开始的大半个月里都感到无所适从,因为B端产品的用户无论是用户心理还是用户习惯等等,都与C端有很大不同。好在自己只是一个新人,说是转变其实也是重新开始罢了。踽踽前行,摸爬滚打才是一个产品汪正确的成长之路。渐渐深入到公司的业务,开始对产品有了更多的思考和领悟:
用商业思维看产品。以前做的都只是一款应用软件,而深入到商业化的角度,才能够看到事情的本质。商业化的角度考虑的更多的是产品的战略层,产品的战略层直接决定了产品的市场规模、盈利空间和生命周期。
流程的意义在于无例外,建立规则或者定义功能必须先梳理流程,考虑到每种情况发生时的解决方案。
规则必须明确具体,规则必须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超出范围无效。规则必须要让受众能够很好的触达与执行。规则在建立之初就应该考虑相关的意外情况和超越规则的处理机制。
明确产品要满足的用户需求和适用人群,为正确的用户做出产品,对于不是产品的目标用户,可以考虑直接抛弃。
互联网要去中介化。中介的存在直接导致运营成本的增加,而且中间环节的增加还会导致产品和服务的不稳定性增加。如果中间环节涉及到的利益较多、门槛较低,可能会直接导致整个团队和业务的不稳定。
深入了解用户的心理,不仅在产品上,在运营和推广的过程中通过对用户心理的把握能避免走弯路;而对用户心理的把握也能够更好的折射出用户的需求,进而为产品和运营服务。B端和C端产品所面向的用户心理有很大的不同,B端用户不喜欢分享、产品好用即可,对价格的变动不是特别敏感,更加追求产品的功能能否满足自己的需求;而C端的用户对价格非常敏感,喜欢分享,对产品的体验要求很高,要求产品易用。
在进行产品设计的过程中思维的出发点是用户需求,但是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也要结合产品本身来考虑。站在整个产品的立场和角度上来考虑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将用户需求更好的考虑,也避免了因为需求最终不符合整个产品的定位的问题;同时,从整个产品的角度来考虑能够将问题看的更加全面透彻,能够站在产品的角度通过需求挖掘出更大的价值。
而对待工作 ,我也学会了积极找机会去参与的态度。作为一个产品,保持洞察力和自己的独立思维是必不可少的,产品工作当中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需要团队合作的,而一项具体的事又可以拆分成很多的具体事项,面对不同的事项和不同人的不同意见,不仅需要自己积极去参与,而且也需要用自己独立的思维去寻求解决方案,即使遭到了反驳,但始终要明白问题的关键在于寻找解决方案,所以不气馁、善于思考和总结才会有更多的机会做出更好的产品。
对于一个新人,未来路漫漫。对我来说,产品不单单是一个工作职位,更多的是一种方法和思维。用作产品的思维和方法去面对问题和未知,我相信问题都能解决的,而所有的未知也将会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