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来老师在《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上讲过这么一段话:
人与人关系的认知要经历以下这么几个阶段:
1、我不好,你也不好。
2、你好,我不好。
3、我好,你不好。
4、你挺好的,我也挺好的!
第一种人,常常见于当人小的时候,那个时候与人发生争执,忿忿不平的时候,心理总在想:哼,我不好,你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当时这样想,只是我们的认知还非常有限的时候。如果成年以后还有这种心态的话,那就比较危险了。这种人比较悲观,只看到这个世界不好的一面,情绪与行为容易走极端,严重的会形成反社会人格。
第二种的人,能看到别人好的一面,却无法正确的认识自己。这一种人容易自卑。更多的会形成顺从,内向,懦弱的性格!我反思自己,性格方面更多的复合这方面的特征。
第三种人,自我认知感比较强一些,能看到自己的优点,却无法客观的认识他人。这种人往往容易形成骄傲自大的性格。
只盯着他人的缺点看,这种人的人际关系紧张,无法取得更大的成就。因为他被偏差的认知困住了。
处于第第一种和第二种状态的人,总会不由自主把注意力放在“不好”上面。而不是对方的“好”上面。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错”而不是对方的“对”上面。如此这般,我们岂不是就是盲人摸象里的盲人一样,甚至不如他们。因为盲人们是在客观表达(部分的)真实世界,表达错误对他们影响不大。而如果我们只盯着别人不好的一面,使我们大脑产生错误的认知,这岂不是自己害自己?
第四种,才是人能不断进步理想状态下的认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的一面,当然也有不足的一面。我们不能仅仅只盯着这个人身上“不足”的一面。要知道,他人的优点是客观存在的,它就摆在那里,无论你主观上是不是承认,它都是客观的存在。
到这种状态想要达到也很难,因为我们时时刻刻处于与他人的比较中。当你的成长没有达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你所拥有的资源比较匮乏的时候,这种表现是很普遍的。
我们常听到的一个词就是“不卑不亢”。我想不卑不亢其实就是一种“我挺好的,你也挺好的”这么一种状态。既不盲目自信,能对自己能力边界有清晰的认知,也不妄自菲薄,能较为客观的认识自己。
但是我们时时刻刻处于比较之中,然而比较永远是没有尽头的。我们的成长故事里总是住着一位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堪称完美主义的典型,他从小就让我们在比较的大坑里稳稳的困住了。
比如我的一位亲戚,从小就用同“别人家的孩子”的比较来激励孩子,这只能勉强的说,她的出发点事好的。但是目前就是因为这个比较,弄得家庭矛盾突出,即使是目前他已经处于中年,也还是常常处于压抑的状态,被打击的自信心全无。
想要突破自己,能够有效达到第四种状态的办法之一就是:调整关注焦点。把关注点放在自我的成长上,比如:不去跟别人比较,只跟自己比较。
要积极锻炼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元认知能力强的人,能看到每个人都有优点与缺点。我们既不会因为一个人的优点而去忽略他的缺点,也不会因为一个人的缺点而无视他的优点。只要你有良好的心态,你就能在周围所有人身上都能学到东西。
看得见别人的好,其实是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好。因为你可以参考学习别人的优点,别人的缺点你可以“引以为戒”,提醒自己。
三人行必有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