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职儿童之家作为幼儿班老师已一周,除了一对一的培训也有幸学习刚从孙瑞雪机构学习归来的卢老师对授课的分享,配班照顾班级状态之外带一两个特别需要陪伴的孩子,跟其他老师分享交流,她们对我的观察和提醒,和孩子们相处中所觉察连接都照见了冲突也坚定了内心的声音,我笑称从一个新教育家长雾里看花的视角终于欣喜清晰看到了真相。环境中从每个细节之处流动的爱和自由、安定和谐滋养着整个场域的生命,并欣喜地流向我们走向的其它地方。如果让我描述这几天的感受,我觉得如同与孩子正念行走,带着意识和觉察缓行云端。
拍下这两张照片时我相信所有老师会和我一样感动欣慰。孩子们的一点一滴变化、生命状态的逐渐绽放是我们作为老师前行的鼓励。
作为几乎只在放学时段踏入过幼儿园的家长,第一天上班可以说是被震惊到了,带着一对自认为早已抗干扰强磨不烂的耳朵,却发现这对耳朵只需全然专注聆听回应即可,一堆幼儿园小朋友怎么可以如此安静有序情绪稳定?
连不到三岁的孩子都能独自工作,归位工作材料和椅凳,遇到困难寻求帮助,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我顿时想到答案,因为孩子们感受到足够的爱了,他才可以这么安静独立地将能量放在不受打扰也不过度寻求地发展自己上面。这样的氛围感染到场内的所有人,而这种稳定的状态在我之前去过的所有形式的教学场所都不曾看到,之前经验往往是嗡嗡嗡的躁动,言语动作挑衅,钻空子,打小报告告老师,需要不断确认老师的关注和态度,老师作为权威冲在前面处理,我突然意识到,孩子们在不安定不确认爱也没有一致稳定界限的环境中内耗有多么辛苦。
这是我们开会时孩子们要求进来,并说不会打扰。在约定了不发出声音的情况下,绝对安静地工作了一个小时。平时在教室里这就是常态。
说到作为家长雾里看花的视角是这么由来的:
是进入教师团队后我才知道,我居然在过去的三年里都被儿童之家蒙氏的教具和授课体系给蒙蔽了,应该是说这些太外显,易于看见,但其实只是冰山一角,而爱和自由在中国本土化落地的精髓,情绪优于事件,生命影响生命的格局才应该是儿童之家最亮的光芒。而相比于华德福神性色彩的渲染,各种美的展示,我们又确实不会在这方面讨巧,我分析这是我没有看到实相的原因。而在之前很长时间,我心里总有个问号,难道我以为为孩子创造了最适合他童年生长的环境-最好的和大自然链接的环境、劳作、食育、生命体验、大量艺术性活动,美好如童话般的环境布置,这些都只是满足我内心追求的吗?是孩子想要吗?尽管有些东西是会无形方式融入生命,可事实上他从来没有表达过在这样环境对美的欣赏与看见,从状态看也是情绪冲突的情况比较多,但在回来儿童之家后一天放学回来那么平和,一再会想到跟我强调:老师说,老师爱他。也许孩子的需求真的比成人简单太多,当目睹小宝不同状态我清晰意识到,孩子真的需要一个安定有爱让他觉得安全的环境,而安全感、平衡觉是孩子其它感觉整合发展的基础。
是进入教师团队后我才知道,这样的超高的师生配比,不像我们之前幼儿园繁重的劳作就是为了让老师全然投入对孩子的观察和陪伴,透过观察看到孩子内在的需求,老师能有精神生活以饱满的热情和最好的生命状态引领孩子。
也是进入教师团队我才知道,以前我犯嘀咕和老师沟通孩子状况都是我在说,总觉得被回应不够,老师很少说孩子在幼儿园的细节,原来这也是有深入的讨论和共识,不可以评判父母(现在很多机构专家就是容易否定父母),就算老师重视孩子身上的某一问题,但不能强化,放在较长的发展周期去看,不可以否定家庭和制造家庭的焦虑,给家长成长的机会和时间,一切以自然的方式发展呈现。
也是在进入教师团队后我才知道,老师每天都会对每个孩子某一个动作眼神话语,每一点突破,每一个困难都记在心里并交流探讨全方位分析。
也是在进入教师团队后我才更加意识到坚持每天见到老师家长和孩子时的问好和微笑对环境构建的作用,随手关门对环境完整性的意义,物品教具严格摆放规则是外在秩序对应孩子内在秩序。而之前对这些总是停留在头脑层面没有成为感受内化,包括温和坚持,总是觉得知道但很难真正做到。而让我最为感动的是孙老师说我们每天下班把教室内所有物品整理摸一遍,一是为了检查是否整齐完备,二是让它带着老师的爱和能量。因这样的信念,我们会带着祝福来把它们摸一遍。
来到儿童之家后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被它深深打动,以此自勉。
“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泰戈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