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它是谁发明的呢?
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农业非常发达的国家,由于农业和气象之间的密切关系,所以古代中国劳动人民从长期的农业劳动实践中,累积了有关农时与季节变化关系的丰富经验,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那是谁发明的?二十四节气并不是某个人发明的,这应该说是中国古代先民的集体智慧。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淮南子》一书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下面是最直观简单的认识。
立春:春季开始。雨水:降雨开始。惊蛰:惊醒冬蛰。春分:昼夜平分。
清明:天晴草茂。谷雨:雨润百谷。立夏:夏季开始。小满:麦类饱满。
芒种:麦类成熟。夏至:热夏来临。小暑:炎夏开始。大暑:全年最热。
立秋:秋季开始。处暑:炎夏结束。白露:天气转凉。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将要结冰。霜降:开始有霜。立冬:冬季开始。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雪量增多。冬至:寒冬来临。小寒:开始寒冷。大寒:全年最冷。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的智慧和科技的深厚结晶啊,是农耕文明的闪亮成果,中华民族独有的“农时”这一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时间知识和实践
2016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非盟会议中心召开。联合国教科文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申遗成功可喜可贺。
这是我们祖先千年来对气候变化,集体智慧的总结,我们很有责任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