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哲学简史》之孔子

孔子不厌其烦地说,孔子变着法子在说,孔子持续不断地被说。今天,我们也来聊一聊孔子,不,应该是撩一撩孔子。

开篇的“孔子”实际上已经是两位不同的孔子了,前半截是活着的孔子,他在不厌其烦地说一个简单的道理,他在变着法子向世人解释这个简单的道理,这个道理就是做人的道理。

后半截的“孔子”是身后的孔子,这已经是一种精神符号了,它一直持续不断地被说,被不同的人,因为不同目的,为了不同的需求而持续地说,包括本文。

了解中国哲学,孔子是绕不开的一个话题,而且是一个宏大的话题。我们就分生前的孔子与身后的孔子来分别讲讲孔子。

孔子出生时家道已经破落,生活上落魄的孔子心中却无比崇高,因为他知道他是商朝贵族后裔。

孔子祖上是宋国贵族,宋国贵族可以一路追溯到商朝的王室。周朝建立之后,商朝的贵族被安置到了宋国,其中一支跑路了,跑去建立了朝鲜(怪不得后来要一直征战高丽)。

前朝的遗老遗少往往是被后朝新贵们所蔑视的,所以宋国人就不断地被寓言故事所戏谑,比如《守株待兔》与《揠(yà)苗助长》里的宋国农民就是“傻白甜”的典型。

孔子的家庭却连宋国的贵族地位也没能保住,因为政治纠纷,他们被迫迁到了鲁国。孔子就出生在鲁国,出生在公元前551年(距今2500年了)。登记户口的话,孔子的出生地是鲁国,籍贯是宋国。

孔子那个年代,即公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中叶,那是一个大牛们在各地冒泡的年代。除了本土的老子,还有印度的释迦摩尼,希腊的苏格拉底,等等。这当然是今人回望孔子的年代,觉得那是一个美好的年代,属于典型的站着说话不腰疼的,选择穿越的话,估计是很少人会选择穿越去那个年代的。

处在那个年代的人,觉得当时的社会简直糟透了,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何谓礼崩乐坏?就是说简直乱套了,没有了规矩。礼,就是规矩,不同场合、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规矩。有点像春晚,主持人得换好几套衣服。还有,不同级别,不同场合,可以演奏的音乐也是不同的。既定的、传统的规矩没了,也就是说“礼崩乐坏”了。

按照现代词汇来表达就是,孔子的年代是一个屌丝不断逆袭的时代,站在贵族的角度来看,这当然是一个礼崩乐坏(暴发户横行)的时代。

孔子的理想是恢复周礼,回到以前的样子,所以孔子的故事是一个落魄贵族,恢复家族荣光的励志故事。

那么,孔子之前的社会是什么样子呢?实际上,即使是孔子那个年代的人也不太搞得清楚了,看来礼崩乐坏有段时间了。因此,孔子花了毕生时间去整理和解读古籍,企图恢复原来社会的模样。抢救性保护古籍,是孔子的一大贡献。

孔子那时的古籍是《六经》,分别是《易》、《诗》、《书》、《礼》、《乐》(后失传)、《春秋》。孔子时代的人读《六经》和我们现代人读《论语》也差不多,大家都觉得很难懂。所以,孔子开了培训班,凭借自己渊博知识及极大的耐心,讲解给他的弟子们听。

从职业上看,孔子是第一位私人教师,因为孔子之前是没有私人教师的。之前,官和师是不分的,有文化的就是当官的,当官的是世袭的,所以文化也是世袭的。

所以在客观上,孔子不但抢救了古籍,还将文明的火种散向了民间,星星之火是可以燎原的。在主观上,孔子是有很强的等级观念的,他的学说与毕生努力都是在努力地维持这种等级差异。当然,我们是不能用现代的观念来苛责古人,这是需要注意的地方。

孔子老说“君子”与“小人”,这是从血统上定义的,君子就是君主之子(泛指贵族,即股东),剩下的就是小人或庶民(临时工)。只是后来,屌丝逆袭得多了,血统也就不纯正了,所以君子与小人才被逐渐演化为道德上的评判。

孔子所处的阶层叫做“儒”,儒生原本是依附于贵族的,后来破产的贵族越来越多,所以儒生们大量地流落到民间。他们不会种地,也不会农活,所以只好靠教授典籍为生,还有的靠在婚丧祭祀及其它典礼中“相礼”为生(司仪)。

孔子的头脑不错,看到市场需求很大,开起了培训机构,自己做了校长。他的日常工作是整理与教授典籍,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

孔子号称“述而不作”,只教授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因为教书相当于嚼甘蔗,教的人在台上嚼,学的人在台下看或模仿着嚼,然后老师告诉学生们刚才那种味道叫做么味道。中间有了老师嚼,学生听,然后体会与理解的多道转化,要保证原汁原味肯定不可能了。所以,孔子号称弟子几千,贤者仅七十二人。

在教授过程中,孔子会根据自己的道德观念去重新推导传统的制度和观念,并给予了新的解释,然后教授给学生,所以孔子实际上是在“以述为作”。

孔子的愿景是为社会正名,以维持良好的秩序,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行其道。各行其道,就是说两条平行线,它们是不相交的,不相交也就不会吵架了,这样社会也就自然和谐了。用现代词汇说,孔子追求的是阶层固化,这与当前的主流价值观是相反的。

那个年代(实际上是每个年代),贵族们(既得利益者)在主观上是要维系阶层固化的,但是总是架不住历史的潮流,在客观上社会正在由贵族社会逐步过渡到平民社会。当然,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一直到宋朝,中国才真正演变为平民社会。

孔子在搭好了各行其道的框架之后,接着给人的德性提出了两点要求,因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这两点要求,分别是“仁”和“义”。

“义”是事之宜,即“应该”,它是决定的命令。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应该做的事,必须为做而做,因为做这些是在道德上是对的。如果做这些事只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是不义的行为。按照现在的词汇,可以说“义”就是“义务”。

“仁”的观念比较具体,它的本质是“爱人”。父行父道爱其子,子行子道爱其父。打个比喻,两条并行的铁轨上的火车父子司机,他们互相爱着对方。孔子认为,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所以仁人就是全德之人。

孔子前面的观点是铺轨道(各行其道)和确定原则(仁义),接下来就要定义具体的实施细则(方法)了。如何实行仁呢?分两个方面来实施,分别是“忠”与“恕”,合称为“忠恕之道”。

“忠”是指“己之所欲,施之于人”,即“推己及人”或“尽己为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恕之道”也叫做“絜(xie)矩之道”,即以本人自身为尺度,来调节本人的行为。也就是说,每个人都管好自己,社会就和谐了。

最后,孔子以自己的一生经历及努力,实践并升华了前面所说的责任与义务,提炼为“无所为而为”。也就是说,一个人做他应该做的事,纯粹是由于这样做在道德上是对的,而不是出于这种道德强制以外的任何考虑。一个字,“倔”。

针对孔子的这一点“倔脾气”,有隐士曾嘲笑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也就是说孔子是堂吉诃德。

但是,堂吉诃德是真的“傻子”,而孔子不是,他只是倔,非常地倔。不过,他自己很清楚,他的一切努力也许都是枉费,可是他毫不气馁。这叫做“尽了一切努力,而又归之于命”。

所以,“知命”就是“坚持一心一意地尽力去做我们知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计成败”。用现代鸡汤文的表述是这样的:“竭尽全力,但是依然失败。至少,我不会说,我怕得连试都不敢试!”

以上是孔子的主要观点,读起来是不是很鸡汤?检验是否是鸡汤,很简单,就看说这些话的人是否亲身去实践过?无疑,孔子的一生就是实践的一生,这是让人无比敬佩的地方。所以,即使两千多年过去了,孔子依然有许多追随者。

孔子对其一生的自我评价是:“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们的一生自我评价呢?这是每个人读了孔子之后该扪心自问的地方。

结合前面的介绍,孔子说的“五十而知天命”,不是说“五十岁了,认命吧,等着退休吧!”孔子所谓的“知天命”是指接收到了上天的使命,说得哲学一点就是孔子认识到了超道德价值,说得功利点就是“五十岁了,我该去追逐诗与远方了”。

这句话不是凭空而来的,孔子埋头做乡村教师,一直做到五十岁。五十岁那年,突然有了个机会进入鲁国高层从政,孔子心想这下可好了,终于可以实践一生的理想了。

结果很不好,不久被排挤被迫下野。如果是一般人,可能就此一蹶不振了。可是孔子却不,他反而更来劲了,他说“五十而知天命”,他接受到了神的指示了,好像牛人都会有这么一段类似的经历,然后人生来了一个大转折。

下野之后的十三年里,孔子背井离乡,周游列国,到处找机会“下岗再就业”,结果当然是失败的,如丧家之犬(孔子自我评价),因为他所推销的产品是一个“古代的产品”。七十岁那年,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漂泊累了,又回到了鲁国,三年之后亡故。

总结一下,五十岁之前的孔子虽然很牛但很普通(世俗中人),就是一位普通的乡村教师;知天命之后的孔子,逐渐由“肉身孔子”向“精神孔子”转化(超脱之人)。

孔子死后,在弟子们的努力下,逐步被认定为“至圣先师”,低位高于其它一切教师;公元前2世纪,儒家的人认为孔子接受了天命,继周为王;再到公元前1世纪,孔子的地位高于王,成了神。原因是汉朝是“文化沙漠”(秦朝人把书烧掉了),汉朝人靠《春秋》治国,游刃有余,所以汉朝人简直太崇拜孔子了。

公元1世纪初(东汉),理性主义儒家占上风,孔子又回归到“至圣先师”的地位,直至十九世纪末(晚清),孔子受天命为王的说法又短暂复活,接着民国建立,孔子名望逐渐下降到“至圣先师”以下。

其实,想撩一撩孔子的想法已经很久了,但是迟迟未动手,勾引我动笔的动机是我之前零碎的一些看法在《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得到了证实。

孔子的可爱,在于他的倔脾气的;孔子的伟大,在于他既是理想派又是实践派;孔子的光辉之处,在于是他不肯在命运面前低头,他真正地做到了为了理想而奋斗终生!

撩文嚼字,只负责撩但不负责后果,各位看官,请各自珍重!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3,752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100评论 3 38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9,244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099评论 1 286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210评论 6 38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307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346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133评论 0 26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546评论 1 30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849评论 2 32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019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702评论 4 33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331评论 3 31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030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260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871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898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学 而 篇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
    人道酬诚2018阅读 5,212评论 1 16
  • 又到了周末 对,上面的字特别需要大写加粗。毕竟这是个大家都开心的事情~除了我,因为我周六需要去加班~ ...
    Mr刘先生阅读 1,014评论 16 18
  • 我崇尚个人时间,倡导个人时间,同时也在竭力创造自己的个人时间。 何谓个人时间,我以为:身边没有家人,没有同事的一个...
    楚歌儿阅读 244评论 4 3
  • 兄弟姐妹几个 姐姐总是前行 而你 你操碎了心 你总是独行 你就只给我们忙碌的背影 你就像先行军 总是把家庭的重担第...
    小小女强人阅读 132评论 0 1
  • 换过许多颜色不同的裙子 也换过许多味道不同的香水 听的歌,看着书 写的故事 都换过许多风格, 可是唯一不变的 我还...
    栖迟的诗歌阅读 139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