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古典老师分享的内容是《抱怨的背后,是一次成长的机会》,很巧的,是这一周笑来老师分享的主题也是抱怨,题目是《彻底戒掉你的抱怨》,看起来是不是有些矛盾?
仔细看两个人的思路。
笑来老师说,要戒掉抱怨。抱怨的害处,并不仅仅在于浪费时间,也不仅仅在于那样会暴露自己的无能;它真正的害处在于,它会让你不由自主的放弃挣扎。抱怨是无能、无奈的表现而已。
古典老师说:抱怨不是坏事,抱怨背后是有良好的期待,通过抱怨可以理解自己的需求。抱怨之所以是坏事,因为你把满足自己需求的期待放到了别人身上,所以也和成长无缘了。所以每个抱怨背后都蕴藏着行动的可能性。不匹配—抱怨—察觉需求—开始行动—自己成长,或者外界改变—重新匹配。找到抱怨背后的积极意义,就是重新匹配的开始。
两个人的观点矛盾吗?并不矛盾。
笑来老师重点强调的是那些只知道抱怨的人,只知道“卖惨”,然后沉浸在这种通过抱怨,把自己摆在正义位置上的优越感中,除了抱怨,什么都不做。这样的抱怨是一定需要戒掉的,因为只知道抱怨并没有意义,解决不了问题。
而古典老师着重强调的是,在我们察觉到不匹配时,产生不适感,从而开始抱怨的时候,更往前走一步,觉察到这抱怨背后的需求,无论是自己能力与职位需求的不匹配,还是自己期望和公司给与的不匹配,抱怨不是重点,更不是终点,抱怨背后的发现更重要。当然,发现了这种需求之后,下一步,更重要,或者说最重要的,是开始行动,努力改变这种不匹配。
当然我觉得这其中也需要分两种情况,这在笑来老师的专栏里也提到,就是应对抱怨的策略有两种:
①能解决的就去解决(能力)
②不能解决的就承受(坚韧)
其实就是看抱怨背后的需求是否在自己的影响圈里,如果在,就采取行动去改变,无论是提升能力或者其他方式;如果不在自己的影响圈里,就去接受。
古典老师也说:抱怨是一种无能的贪念。
所以当抱怨出现的时候,要么,就提升自己的能力,去匹配,去适应新的需求;要么就承受,戒掉自己多余的贪念。
但我觉得,大多数时候,问题总比办法多,所以还是应该多去选择积极的方式,也就是尽力在自己的影响圈里去改变,提升自己的能力,在提升自己能力的时候,影响圈也在扩大,所以就会有进一步的问题是自己可以去改善的。有的时候,可能是太低估自己了,或者说被自己吓怕了,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圈里,不愿意改变,用抱怨的方式去得到心理上的安慰与满足。这样永远都没办法改变,只会一直把自己困在原地,更别说成为超级个体或者实现财富自由了。
抱怨的积极意义,不在于抱怨本身,因为抱怨并不会让事情得到解决,甚至会使事情进一步恶化,抱怨的积极意义来源于它的背后,它背后问题所在,它所反映出的需求,反映出的不匹配。有人说,愤怒多数是对自己无能的表现,抱怨也是其中一种吧。产生抱怨之后,冷静下来,仔细看看背后出现的问题,然后尽力去改变它,去践行,去提升自己的能力,把抱怨成为一种改变的契机。
我觉得,贪婪不可怕,因为毕竟人活着就这么长的时间,想要的东西多很正常。可怕的是,想要的东西与自己现状的不匹配,想要的东西没办法用个人能力和付出去换取,然后走入只剩抱怨的死循环,才是最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