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法国人约瑟夫·德·圭尼斯提出,曾经在4世纪中叶到5世纪中叶威震欧洲和东西罗马帝国的上帝之鞭匈人,极有可能是中国史书中的北匈奴。
20世纪初,此说传到当时的中国,舆论哗然,瞬间燃爆了积贫积弱而又虚伪清高的民国人妄自尊大的玻璃心。他们竟然认为,汉朝打败了匈奴人,匈奴余孽逃到西方都能横扫整个西方世界,可见我们的祖上曾经多么猛。
这种假说,现在已经完全能够证伪,但其流毒至今,很多人依旧痴迷于“汉朝>匈奴=匈人>罗马”的伪命题而不能自拔。
首先要说的是,匈人虽然威震欧洲一百年,但匈人入侵的时候,罗马已经在垂死挣扎了,西部帝国行将就木,东部帝国也风雨飘零,匈人打残这样的罗马,其真实水平显然不宜高估。而且,匈人只是一度占据上风而已,并没有真打赢,后来还是被罗马反杀了。东部皇帝狄奥多西二世修建了巍峨的君士坦丁堡城墙,挡住了匈人的深入;在阿提拉死后,东罗马反败为胜,阿提拉之子邓吉兹克的人头被拿到君士坦丁堡展览。汉朝砍过匈奴郅支单于的人头,罗马也砍过邓吉兹克的人头,谁也不能说对方不行。
这里要强调的是,匈人与匈奴无关!
首先,匈人与匈奴在人种上没有联系。
根据《哥特史》,匈人长这样:“奇丑无比、不堪入目、个头矮小、长相全然不似人类”,“这些人天生一副黝黑的丑陋容貌,矮小的躯干上长着一个可憎的块状物体,看上去根本不像是头颅,上面甚至连五官都没有,只有几个类似眼睛的小洞”,“形象惨不忍睹”,“肩膀很宽”。阿提拉本人长这样:“个头比较矮,肩膀比较宽,脑袋很大,眼睛很小,长着稀疏的、夹杂着灰色的胡须,扁平的鼻子,肤色很深”。可见,匈人应当是比较典型的北亚人,属于蒙古人种。
但是,匈奴人的长相完全不同。匈奴人是胡人,是黄白混血种人。考诸史料,有几位匈奴人的身材与相貌被记录了下来:
金日磾,身长八尺二寸,容貌甚严。
刘渊,姿仪魁伟,身长八尺四寸,须长三尺余,当心有赤毫毛三根,长三尺六寸。
刘和,身长八尺,雄毅美姿仪。
刘曜,身长九尺三寸,垂手过膝,生而眉白,目有赤光。
赫连勃勃,身长八尺五寸,腰带十围,性辨慧,美风仪。
可见,匈奴高,匈人矮,匈奴美,匈人丑,二者不同。
根据《后汉书》,汉末三国时期,有一位在匈奴生活了十二年的奇女子,留下了关于匈奴平均长相的真实记载,她就是蔡文姬。蔡文姬在《悲愤诗》中写道,匈奴人“言兜离兮状窈停”,意思就是,匈奴人说某种黏着语,相貌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深目高鼻的性状。另外,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石雕,下面躺着的匈奴人,也是深目高鼻的。可见,匈奴人确系胡人无疑,与黄种人的匈人不是同一品种。
第二,匈人与匈奴在地理上没有联系。
匈人远在欧洲。匈奴生活在亚洲。如果说匈人是西迁的匈奴人,那么,匈奴人就要从蒙古高原出发,翻越阿尔泰山,走过哈萨克丘陵草原,横穿南俄草原,然后进入沼泽遍布的东欧。这一路上,匈奴人绝不会安静走过,他们会遇到沿途的康居人和奄蔡人,进而发生武装冲突。那就有两种可能。一,匈奴人打输了,那么他们当然不可能借道进入欧洲。二,匈奴人打赢了,那就更没有理由继续向西了,他们为什么不留下来呢,这里水草丰美,是人间天堂,何苦要去沼泽遍布的东欧呢?
第三,匈人与匈奴在时间上没有联系。
匈奴与匈人在时间上最接近的巧合,是在征服奄蔡的前后。奄蔡,也叫阿兰,也叫阿速特,生活在咸海、里海、黑海附近的大草原上,也是游牧民族。根据西方史料的记载,在公元350年左右,匈人攻击了奄蔡。370年,匈人裹挟着奄蔡人闯进欧洲。
而根据《魏书》,5世纪上半页,北魏使臣董琬、高明来到了奄蔡,虽然他们将这里叫做粟特国,但“粟特”二字绝非乌兹别克河中地区的粟特人,而是奄蔡别名阿速特的转译。董琬、高明在报告中简要记录了奄蔡的基本情况:
“粟特国,在葱岭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温那沙。居于大泽,在康居西北,去代一万六千里。先是,匈奴杀其王而有其国,至王忽倪已三世矣。”
可见,奄蔡已被匈奴征服一段时间了。董琬、高明在439年左右所见到的忽倪已经是第三代匈奴裔奄蔡王,如果每代匈奴王执政20年——20年是极高的要求,游牧民族通常活不了太久——且忽倪已满20年,则匈奴征服奄蔡当不早于379年,而如果忽倪刚刚登基,则匈奴征服奄蔡当在399年,取中值为389年。因此,匈奴从东方征服奄蔡晚于匈人从西方征服奄蔡。匈奴到达奄蔡的时候,匈人早已裹挟着部分奄蔡人向西闯入欧洲。
因此,综上所述,匈奴与匈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