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单位所在的系统要自上而下实行人员分类管理,简单说就是将所有在编人员按照业务、辅助、综合三类重新划分,业务人员是以后工作的中坚力量,承担单位最核心的业务,相应的待遇也要高于其他两类人员;辅助人员次之,主要作为业务人员的助手;综合人员包含办公室、人事、财务、后勤等,主要负责综合协调、上传下达、后勤保障等工作,待遇参照辅助人员。三类人员定岗定责,原则上不允许相互流通。
和所有的改革一样,这项工作也面临一个最为棘手的问题:老同志。确切说是承担业务工作多年、目前处于半退休状态,刚刚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但还没有到正式退休年龄的老同志。他们业务素质过硬,经验丰富,办事沉稳周全,但普遍不熟悉信息化的办公环境,也大都没有心思重头学起。依照遴选条件,他们各项条件均完全符合业务人员入额标准。最重要的是,他们“为单位奉献多年”,“为单位各项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与之相对的是刚进入单位的年轻人。他们年轻、有朝气,善于学习,脑筋灵活,能冲善战,肯钻研,可塑性强,信息化水平高,适应现代化、无纸化办公的趋势。所欠缺的是经验和积累,各项业务素质欠火候,办事急躁,缺少历练。他们基本符合入额标准,“是单位的未来”,“代表单位的明天”。
矛盾点在于,业务人员名额有限,成全一类人必然要牺牲另一类人。
老同志的意思是,我为单位工作多年,献出了所有的青春和热血,现在改革大斧来分蛋糕,论资排辈也要优先照顾到我。
年轻人则不管那一套,虽然我刚进入单位,做的是和老同志差不多的事,但老同志工资要比我高出一倍,而且我基本上还会持续为单位工作很多年,老同志即便进入名额范围也是强弩之末、油尽灯枯之势,加之他们普遍不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的办公环境,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单位应当借此机会把他们淘汰出局,顺便为我升职加薪。
两拨人各执一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服谁,谁也说服不了谁。
最终结果还没有出来,但依照所有改革的惯例,十有八九还是“稳定压倒一切”,上级领导也还是会居中调解,和好这团稀泥。
而作为没得选的综合人员,明知事不关己,但这种惊心动魄的场面还是看得心惊肉跳。改革大斧呼啸而下,任何人都逃不过政策的洪流,看似稳定的铁饭碗,也正一点点失去原有的固若金汤。
记得刚进入体制的头几年,我看到老同志和我做的差不多,甚至比我差,工资却高出我一倍,那时候的我,整日里义愤填膺,想不明白单位为何不把这些倚老卖老的“闲人”干掉,省下那笔钱奖励不知疲倦忙碌着的年轻人不是更好吗?然后慢慢的进入体制五六年,每年单位进入一批年轻人,我也逐渐变成了“老同志”,也在一点一点变成自己曾经最看不上的人。
今天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条,说你打一辈子工的风险,其实比创业大多了。“人始终是要老的,资本始终是没有人情的。我们期待的,永远向前的生活,本来就是一个很难去维系的事实。人总是会老的,单位不搞你,新加入的年轻人也会想你赶紧走”,“打工被裁,是人生中难免会经历的事。”
所以,在这样一个风云际会的时代,哪里还会有什么铁饭碗呢?即使是一贯稳定的机关单位,在改革浪潮的洗礼下,也在一步步走向市场。公务员辞职屡见不鲜,养老金并轨势在必行,聘任制公务员方兴未艾,一切的一切都在预示着固有的体制红利正一步步瓦解。
人生不是一条直线,风险如影随形。
没有所谓的稳定,只有一刻不停的奋斗才是生活的本真。
把生活全都建立在铁饭碗上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如果一味追求朝九晚五的稳定,那么当你老了,时代变了,铁饭碗真的不管用了的时候,拿什么拯救自己的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