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城东路那里有一家叫做“惠耳听力”的公司,他们旁边还有一家针对低龄聋儿的康复机构,好像和惠耳也有些关系,可能是它下属的一家机构。
在暑期之前可以看到一些年轻的妈妈们带了3、4岁的小孩子乘公交车去他们那里做康复医疗。有一对母子经常会在绍兴新村站上车,因为那里是开往城站火车站的88路车的第一个站头,车厢里面的乘客还不是很多。她们会选择靠近前门的第一个相对宽一些的座位坐下来,这样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子刚刚好,既不会感觉拥挤,也不会感觉空阔。
随着车子的行驶,母子两人的对话也渐渐多了起来,外面的行人、车辆、道路、桥梁、植物、动物、建筑……都成为妈妈和孩子交流的对象。有时候她会拿出来一本童书,或者读给孩子听,或者鼓励孩子自己讲出来。妈妈的阅读和讲解引导了孩子的思路和语言,他比较另外几个孩子更多一些聪慧,语言的表达也更清晰,有逻辑。
我曾经也遇到过另外一个聋儿和他的妈妈,那个女人带了孩子上来,不声不响的,只是牵着她儿子的手,不给他活动,也不要他讲话。偶尔有一两次,那个可怜的孩子想要说什么,嘴巴里呜呜哇哇的,却被女人喝止了,一路上再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
偶尔有一两次,这两对母子遇在一起,孩子们也很兴奋,只是一个说话,另一个哇哇地叫,两个妈妈的交流也高下立判。我想,也许不只是她们所受的教育不一样,才会出现对待自己孩子的差别。有些人在某个环境里待久了,就再也走不出来了。
外面飞过笕桥那里出来的战机,楼道里的声控灯就会在隆隆的轰鸣中亮起来,而后再归于黑暗。如此反复,会不会它们也出现应激性,最后终于成为一种习惯。
15082018H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