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半的小艾从上个月起就单独一个人睡一个房间了,但小艾其实还是想要回去和妈妈睡,每天晚上都要爸爸妈妈好说歹说加威逼利诱才肯在自己的床上睡觉。
这天半夜妈妈突然听到隔壁传来了凄厉的哭声。妈妈飞奔到隔壁,看到小艾蜷缩着,浑身颤抖。“做噩梦了吧。”妈妈心下了然,柔声的告诉她:“那是梦,假的。”可是小艾还是止不住的哭泣,妈妈无奈只好陪她躺下,心想着怎么这么娇气呢?这么长时间还不能适应一个人睡觉,还做噩梦呢,还怎么哄都哄不好呢?
其实不是小艾娇气,更不是小艾做噩梦了故意让妈妈哄着。
是因为妈妈没有链接到小艾的情绪。
做了噩梦,小艾内心是极度害怕的,她无法面对这种糟糕的感觉。而妈妈告诉她那是虚假的,不是真实的,让她无法排解自己害怕情绪的同时,还被否定了自己这种情绪的必要性,这种双重的糟糕的感受,不仅无法安抚她,还会更糟糕。
这也是我们看到很多孩子被安慰后反而更失控的原因。
如因为特殊原因带孩子到电影院观看恐怖片或到实地看有点恐怖性质的场景,当孩子害怕而哭泣的时候,如果告诉他们看到的是假的,这会让孩子既要承受害怕的情绪,还要承受否定这种害怕情绪的内心冲突,自然是越安慰越糟糕了。
大精神分析师比昂有个非常著名的理论:阿尔法功能。
他认为人的情感可以分为可以忍受的α元素和不能忍受的β元素。β元素是一些强烈的未成形的,具有旺盛破坏力和能量的情感,且不能被思考和被定义,无法占据心理空间。而α元素恰好相反,是能被定义和思考,可以忍受的情感。
阿尔法功能就是把β元素转换成α元素的功能。
阿尔法功能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心智功能。
一个人想要健康幸福地活着,就需要具备阿尔法功能,能把自己不能忍受的情感转换为能忍受的情感。
如你在路上好好地走着,突然有人朝你脸上吐了一口唾沫扬长而去而去,那一瞬间你可能感觉到一种难以忍受的感受,而阿尔法功能会几分钟之内觉察到自己的体验,是一种混合了惊讶、愤怒、羞耻的复杂情绪。当觉察到自己的情绪状态的时候,就把刚开始的难以忍受的β元素进行了转换,虽然还是很不舒服,但因为可以被分析和思考,而变得能够被忍受。转换的过程,人也变得稳定和理性,可以更好地思考从而做出符合社会规则的行为反应。
而婴幼儿因为还没有具备这种处理情绪情感的能力,需要母亲这个容器的包容和滋养,把β元素进行处理,转换为孩子能接受的α元素返还给孩子。这样才能被孩子的心灵更好的吸收。而这些α元素也是孩子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基础。
所以当小艾做了噩梦,妈妈可以说:“你刚才做了个噩梦,你很害怕吧。”妈妈不仅链接了小艾的当下的情绪,还对这种情绪进行命名,还为这个事件命名为做噩梦。这样妈妈的接纳,让不可名状的情绪情感有了明晰的定义,极大地缓解了她的焦虑和恐惧。虽然不一定马上停止哭泣,但已经安抚了她的情绪。
而作为父母我们需要不断地努力提高自己的阿尔法功能,才能做孩子更好的容器,来接纳孩子的各种情绪情感,来为孩子转换β元素为α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