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又是中国的高考了。每年到了这时候,心中就会有股难以抑制的表达欲,总感觉不写点儿什么,就对不起这个盛大的日子。再加上,我又是一个不太爱压抑自己天性的人,那就写吧。
今年参加高考的你们应该大多都是00后的小鲜肉吧,18岁,真年轻呀。
明天就是高考了,不管你准没准备好,你都要相信自己准备好了。现在也别看书了,考前愉快的心情和满满的自信比你多看的那点知识重要百倍。
来,我们一起聊聊天,放松一下吧。
高考,是我们大多数中国学生在生命的前十八年所必须承受的命运,它是诸多复杂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个话题很沉重,我们今天不谈它。既然无法逃离,那就接受吧。刘瑜说:“现实中更本质的冲突不是来自于勇气与懦弱,而是来自于反抗的勇气和承受的勇气”。接受我们当前的教育体制和拒绝它同样需要勇气,从这个角度来看,你们都是铁骨铮铮的小战士。
在高考之前,你们的小脑袋是不属于自己的,海量的知识需要塞进你们的脑子里,导致它没有任何多余的空间腾挪给其他与高考不相关的事物。这我很能理解,好歹也是过来人嘛。不过别着急,等过了这两天,你就可以放心大胆地想些别的事情了。为这份难得的自由,我提前祝贺你们!
今年年初有个很火的一个电影,叫《无问西东》。里面有一段台词,那是一个校长和学生的对话。
校长问:“你求学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说:“我只知道,不管我将来做什么,在这个年纪,读书、学习都是对的,我何用管我学什么,每天把自己交给书本,就有种踏实。”
然后校长说:“你还忘记了一件事,真实。”
在高考之前,你们大可以和电影中的这个学生一样,不用管求学的目的,每天把自己交给书本,以一种行动上的勤奋和思想上的懒惰来享受忙碌带来的踏实。但很快,你们就要走出父母的怀抱,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了。若还以那种麻木的充实去应对以后真实的社会与人生,那会是对自己很不负责的态度喔。毕竟,生命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是一次多么难得的机遇啊。如果不加以审视和思考,就在贸贸然的行动中去肆意挥霍大把的时间和精力,你不觉得有点儿亏吗?有个姓苏的老头不是说过嘛,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活。所以呀,高考以后,你可能真要考虑那位可爱的校长所说的“真实”的问题了。
那,什么是真实呢?
校长继续说:“真实是指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我对此的理解是,所谓真实,其实就是一种不为外物所役的自由。
我们人都是被建构的产物,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时时刻刻被周遭的环境、思想观念默默塑造着。长此以往,那些东西会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深埋于我们的头脑,作为潜意识的核心指导着我们每天的行动。于是,我们很容易做出周遭环境想让我们做出的选择,我们很容易追求环境想让我们追求的东西。尽管在那选择与追求中,我们既恐惧又焦虑,我们疲惫不堪,患得患失;我们整天活在不满与抱怨中,并没感觉到有多快乐。而所谓真实,就是不被那些不好的思想、价值观念所奴役,只跟随着自己的心与感觉做决定,这有点儿像王阳明老先生说的“心外无法,心外无物”。
可能你会说,要做到真实多难啊!而且展露自己的真实是一件多么没有安全感的事情啊!是的,的确很难。心理医生武志红也曾在他的著作《中国式的情与爱》中大胆发问:为什么中国人做自己就那么难?不得不承认,我们中华民族是个很压抑的民族,很多人活得不自在,尤其是我们的父母辈。这种压抑在我们90后这一群体中已经有所减缓,在你们00后身上这种减缓则体现得更加明显。但也因为这个问题不是一两天形成的,它源自我们传统文化中很糟粕的部分。那些糟粕文化对我们人性的过度压抑,是一种长久而持续的教化,它是代际遗传的,所以其影响也不可能一下子消除。而这东西如果要展开来讲,恐怕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鉴于你们的时间那么宝贵,我们今天就不去细谈根源了。今天,我们只谈解药,希望能帮你们减轻内心不必要的恐惧和焦虑。只有驱除了内心的恐惧和焦虑,你们才能从不怎么自由的状态达到比较自由的状态。
可我们为什么要自由呢?作为一个整天无可救药地宣称自己是个自由主义者的现代女性,我几乎可以很肯定地告诉你,唯有自由,你才能更加宠辱不惊、气定神闲地面对未来所有的不确定。自由是真实的前提,而真实,至少是对自己的真实,则是通向快乐人生的唯一渠道。事实上,活出真实的自己甚至可以被看作是人生全部的意义。毕竟,如果你每天所做所为并非出自你的本心的话,那么那个在行动着的人还是你吗?如果那个人都不是你了,那和你的行为所连带的意义还与你有关吗?如果无关,那你生命的意义又何在呢?
可怎样才能尽可能地达到那种不为外物所役的自由从而实现对自己的真实呢?
我们先来看张图片吧。
上面这张图片是1990年,旅行者1号探测器即将飞出太阳系的时候,在距离地球60亿公里的地方拍摄的。照片上的光带是相机镜头反射的太阳光,而图中的那个亮点就是地球。
科学作家卡尔·萨根在看了这张照片后,非常感慨,然后说了一段非常著名的话。下面我把他的这段经典的话摘抄过来,当作是对你我共同的提醒吧。
我们成功地从外太空拍到这张照片,细心再看,你会看见一个小点。就是这里,这就是我们的家,这就是我们。在这个小点上,每个你爱的人、每个你认识的人、每个你曾经听过的人,以及每个曾经存在过的人,都在那里过完他们的一生。
这里集合了一切的欢喜与苦难,数千个自信的宗教、意识形态以及经济学说,每个猎人和搜寻者、每个英雄和懦夫、每个文明的创造者与毁灭者、每个国王与农夫、每对相恋中的年轻爱侣、每个充满希望的孩子、每对父母、发明家和探险家,每个传授道德的老师、每个贪污的政客、每个超级巨星、每个至高无上的领袖、每个人类历史上的圣人与罪人,都住在这里 ,住在这一粒悬浮在阳光下的微尘里。
地球是这个浩瀚宇宙剧院里的一个小小舞台。想想那些将领和帝王们,他们挥洒出的血河,他们的光荣与胜利,也只是为了让他们成为这一点上一小部分的短暂主宰。想想栖身在这点上一个角落的人正受着万般苦楚,而在几乎不能区分的同一点上的另外一个角落里亦同时栖身了另一批人。他们有多常发生误解?他们有多渴望杀了对方?他们的敌意有多强烈? 我们的装模作样,我们的自以为是,我们的错觉以为自己在宇宙里的位置有多优越,都被这暗淡的光点所挑战。我们的星球只是在这被漆黑包裹的宇宙里一粒孤单的微粒而已。我们是如此的不起眼——在这浩瀚之中,我们不会从任何地方得到提示去拯救我们自身。
一直有人说天文学是令人谦卑,同时也是一种塑造性格的学问。对我来说,没有比这张从远处拍摄我们微小世界的照片更好的示范了,更好地去展示人类自大的愚蠢。对我来说,这强调了我们应该更加亲切和富同情心地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同时更加保护和珍惜这暗淡蓝点,这个我们目前所知唯一的家……
看,就这么一个小光点,我们竟可以在上面演绎出那么多的故事,让本来绵绵不绝的时间不再空洞,让本来的空白有了被填充的颜料。这种演绎与填充从人类文明出现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
而我们,我们每个存在于世的人,我们从一出生就成了被建构的对象,我们被输入了什么就会输出什么。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没有反思与甄别的能力,就会很容易因为某种观念、环境的影响而沉溺于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小集团,沉溺于各种形形色色的斗争与拼杀,会经常被恐惧、焦虑、愤怒、嫉妒以及自哀自怜等坏情绪包围,从而忘了在整个人类活动里,在这无边无际的茫茫宇宙中,那个每天让我们焦虑的东西是如何渺小;那些让我们日日夜夜抓狂的事,在整个世界里也掀不起什么波澜;那些我们自认为无比重要的事,其实也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重要。
从表面上看这都是受一些不好的价值观的影响,然而从更本质的角度来讲,这一切其实都是源于我们人性中深深的自恋。精神分析学派认为,自恋是人性的三大动力之一,它让我们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无比优越,觉得自己应该被特殊关注。当我们还是婴孩的时候,自恋这种心理机制就被牢牢刻进了我们的基因里。它与生俱来,是我们人性中的一部分。当然,一定程度的自恋属于健康自恋,它可以促进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是一种有效的防御机制。但如果你对自我关切太过,太把自己或自己所做的事情当回事,以为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于你或你所做的事情上的话,那你很有可能会为了满足自己的自恋而疲于奔命,顾此失彼。而此时牵引你的动力不过是源于自恋的动力,并非你真正的兴趣爱好,那样你自然会活得很累。
记得有一次一个老师给我们上课,感慨说我们这一代人吃不了苦,受不了累。他用他青年时期书桌前的座右铭——咬牙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来反证自己当年毅力顽强。对此,我是有些困惑的。既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做它干嘛呢?做喜欢的事情不好吗?我问过老师,他说是为了培养毅力。很显然,他的答案也很具迷惑性。对于培养毅力这件事我一直都是表示怀疑的。如果真是一件你发自内心想做的事,那还需要坚持吗?那应该是李笑来说的“根本停不下来”啊!就像我爱胡思乱想爱胡说八道爱在键盘上胡乱敲字一样,这需要什么毅力呢?我巴不得老师天天不上课,说你们都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去吧,那样我一定感激涕零,觉得这老师简直比我亲妈还亲。所以,如果是需要咬牙才能坚持的事,一定是自己非常不喜欢的事情。既然非常不喜欢,又无人逼迫,那为啥还要做呢?原因很简单:他不喜欢做那件事的过程,但他一定喜欢那件事情带来的结果。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因为贪恋一件事带来的结果,而让我们误以为自己有多喜欢那件事本身。比如,我不喜欢唱歌,但我喜欢拿着话筒站在舞台上那种风光无限的感觉;我不喜欢辩论,但我喜欢外交官们舌战群儒被人崇拜的感觉;我不喜欢做企业,但我喜欢开着大奔住着别墅挥金如土的感觉。我们不喜欢完成那件事所需要的痛苦与挣扎,但我们很向往那件事给我们带来的荣耀、金钱、权力、名望以及他人的关注等。这样才有了那位老师所说的“培养毅力”,才有了所谓的“坚持”。“坚持”就是和你本来的意志做斗争,是意识与潜意识的对抗,如果长期处于这样的内耗中,又怎么会不累呢?而真正的喜欢应该是享受过程中的痛苦与挣扎,是逆风飞扬的快乐,是一路狂奔而去,根本停不下来。
当你的人生遭遇这种被迫的内耗时,当你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自恋而觉得身不由己时,当你因为对自我的关切太过而身心俱疲时,你不妨静下心来,读一读上面萨根写的那段文字。你会从中获得一股很神奇的力量,从而沉淀出一份宁静,牵引着你走出自我的狭小,看到更广大的天空。
而如果你的胸怀真如宇宙般广大,能随时从人性的自恋中解放出来,那么一般的小事就很难引起你的恐惧、对你构成压力了。你会被这个广大的视角不断地提醒:世间一切的思想、观念或者文化也只不过是人类构建的结果,或是某个群体的共同想象。如此,你便不会轻易被某个思想、某种教条所奴役了。你可以随时入局去玩一把,体验生命的激情,你也可以随时抽身出来俯瞰棋局,还自己一片宁静。随心所欲,但又不逾矩。而这种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这不仅仅是强大,这简直就是人生最大的自由,也是对自己真实的前提。就像桑德伯格经常追问的那样: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not afraid?如果没有了恐惧,同时还拥有思想上的自由,你会做什么呢?你的选择还会与现在一样吗?
不过,我们中国人向来讲求中庸之道,知道凡事物极必反。事实上,对生命意义的思索与拷问常常会让我们堕入人生虚无主义的陷阱。如果一个人整日沉浸在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中,事情无论大小都从宏大的宇宙视角出发,都从建构的理论去看的话,那他一定会得出一个结论——人生就是虚无,生命毫无意义。然后,就什么都不做了。或许他还会以精神贵族自居,对世间一切的俗人俗物都持一种高冷的态度,自顾自的站在幻灭的高峰上,迷醉于高冷范儿给他带来的智力优越感。在我看来,这种看似伟大的忧郁里没有丝毫的可取之处,而更高级的智慧应该是像罗曼罗兰所说的英雄主义,是“在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所以,在学会从更高的站位思考问题后,还得用另一种方式来挣脱人生的虚无,那就是做一个“俗人”。
老实说,自从读研以来,我的每个日子都稀薄得可以用“三点一线”来概括,或许正是因为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和太多高强度的欢乐可言,我反而常常以做一个“俗人”为乐了,并且还引以为豪。我像加入了某个传销组织一样,着了魔般地到处兜售“俗人”观念,逢人就嚷嚷做一个俗人有多么好,做一个俗人可以多么惬意,颇有一番要把我们这支已经很是庞大的俗人队伍的势力发展到世界各个角落的壮志豪情。
怎么来定义此处的“俗人”呢?我对此“俗人”的理解就是,保有作为一个人的天然的欲望,并将这些欲望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这句话的通俗版本就是:热爱生活。
我们人性中天然的欲望有很多,比如对亲密两性关系的渴望,对纯真的友谊需要,对怡人的景色、美味的食物、安稳的睡眠的欲望,合理表达攻击性的欲望,繁殖以及养育后代的欲望等等。一个正常的人类都会有这些欲望,但就怕你对人生的意义追问过度,而后觉得这些欲望也不过如此,都是一堆虚无,从此坠入万事皆空的深渊。而保有这些欲望就是为了让我们看起来不那么清心寡欲、死气沉沉,这些欲望会让人更有人味儿,更富有生命的活力,从而远离虚无人生的陷阱。
现在的我就是一个大俗人,实际上我简直是“俗不可耐”。现在的我会因为一个学苑餐厅的炸鸡腿兴致满满,会因为脸上又少了一颗痘痘欣喜若狂,也会因为导师催着我交论文哭爹喊娘,还会因为一个骗子骗了我十块钱而骂他全家。你或许会认为,这些听起来是多么地庸俗而没有技术含量啊。是呀,确实挺俗的。可是也因为这些,我变得更有活力了,我开始暂且忘掉生命的虚无,逐渐从无意义的深渊中一步步爬了出来,重新恢复成一个有血有肉有情绪的人了。我开始忙着穿梭于生活的层峦叠嶂中,每天都应接不暇,认真地体验着其中的美与不美、善与不善;我开始觉得“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也是一种可以真正去践行的人生态度了;我开始能领悟罗素的“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这句话的真谛了。
有了宏大的视角和做一个俗人的决心后,你会达到一种你无法想象的自由状态。不管你眼前的境况看起来是多么困厄,你内心都会有一种深邃的幸福,那是一种坚不可摧的力量。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不过短短数十载,多则百年出头,兜兜转转的,一辈子很快就转完了。当你彻底想清楚想明白并深深体会到这件事时,你就不会再为那些别人希望你在意的东西而烦恼了,比如要爬到多高的位置才算成功,要享受多大的荣光生命才算有意义,要付出多少努力才值得被爱。
当你不再被内心的恐惧与焦虑所挟持时,不再被固有的成见和偏狭的观念所束缚时,当“必须优秀”这个重担从你的肩上卸下来时,你会真正体会到生命所给予你的一切美好,比如一个和闺蜜谈天说地的晚上,比如创造出一个新东西的欣喜,帮助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所带来的满足,读一本好书所带来的智力快感,还比如春天破土而出的嫩芽,早上初升的太阳,傍晚落日的余晖……
这些东西听起来是那么地乏味和无聊,但真正的快乐就藏在这些真实的乏味和无聊中,不那么浓烈,但细水长流。那是一种更深刻、更从容的幸福,是“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并且,你要相信,当你不再沉溺于由人性自恋所带来的恐慌时,不再因为自恋而给予自己过多的关切时,你对人生、对世界真正的兴趣自然就会浮出水面。因为这时候,你们与周边的事物建立的不再是观念上的链接,而是感觉上的链接。让自身的感受流经身体,信任他,尊重它,在感觉的引领下,你会慢慢找到真实的自我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成为真实的自己,是我们每个人生而为人的首要任务,也是一个人生命的终极诉求。
很快你们就要踏上寻找自我的英雄之旅了,我真心为你们高兴,这些文字就当是一个老学姐送给你们的成人礼物吧。希望你们每个人都能找到真实的自我,忠于自我,最终活出真实的自己来。
祝你们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