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孩子应该每天都很开心幸福,因为我们是那么用心的对待他,跟他说话都要三思而后言,对于他的要求也尽力满足。可当我问孩子你在家里感觉幸福快乐吗?他却带着一肚子意见和情绪说不幸福,真是太冤了,这就是我们努力的结果吗?
我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竟然发现记忆深刻的是种种来自父母特别是母亲的不愉快与伤害,我想如果我现在告诉我的父母你们过去是如何如何伤害我气我的,他们肯定会满腹委屈甚至根本不知道有伤害我的情况存在。我现在能清楚的感觉到现在我性格思想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纠结的痛苦追根寻源都来自儿时和青春期的种种痛苦。父母是爱我的,而且从来都是,也正因为如此,伤害的作用力起到的效果更深刻。
小时候的伤害往往来自于最亲近的父母,孩子是父母的延续,父母是儿女心灵的寄托。我想没有哪个家长不爱惜自己的孩子,但回头一想,当孩子处于最敏感、最脆弱那一刻时,父母无心之举,或发泻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不开心与痛苦令孩子万念俱灰,而且这些伤害在他们的记忆中,挥之不去,最终演变成性格当中自卑的那一部分。不打孩子,绝不等于孩子就没有忍受家长的暴力攻击。孩子突如其来的负面情绪,往往都是家长随口一句抱怨或一个动作产生的,贫富并不能决定孩子内心是否丰盛,对孩子起关键作用的是,父母对待金钱的态度。每次给孩子花钱后,加上一大段冗长而枯燥的说教,无异于会冲淡孩子得到自己想要东西后的喜悦,从而刷新了内心匮乏感和愧疚。孩子对父母传递的能量很敏感,父母给孩子花钱时过分说教,传递出制约和沉重感,孩子一碰到这个东西就能感到不适,因此,干脆不碰。孩子的内心往往是很脆弱的,他们会很看父母的态度,也许只是很小的一个暗示,在孩子看来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父母没有必要将孩子的不足无限放大,反复提及,使其掩盖孩子身上的其他的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