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L.雅各布森来到一所小学,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进行复试,结果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和教师的关系更加融洽,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其实,这只是一个“期望心理实验”,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
这就是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善雕刻。他雕刻了一座美丽的象牙少女像,把全部的精力、全部的热情、全部的爱恋都赋予了这座雕像。爱神阿芙洛狄忒被他打动,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皮格马利翁效应”成为一个人只要对艺术对象有着执着的追求精神,便会发生艺术感应的代名词。
实验者认为,他们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教师收到实验者的暗示,不仅对名单上的学生抱有更高期望,而且无意间就好像皮格马利翁一样把更多的热情、关注给到名单上的学生们,有意无意地通过态度、表情、体谅和给予更多提问、辅导、赞许等方式,将隐含的期望传递给这些学生,学生则给老师以积极的反馈;这种反馈又激起老师更大的教育热情,维持其原有期望,并对这些学生给予更多关照。如此循环往复,以致这些学生的智力、学业成绩以及社会行为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靠拢,使期望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