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对她的评价是这样的。“下一个张爱玲”,专家评论“成为第二个莫言的可能。”“13岁少女作家”。而她自己却说“要么当作家,要么做乞丐。”她究竟是谁?为什么小小年纪有如此高的关注。这么多人极高的评价。而这才华还引起家里的极大不满。
13岁,多么美丽的年龄。十三岁的孩子。爱玩的年龄。她却开始自己的写作生活。并且一写就是四年。日日坚持。到底是什么动力让她如此坚持呢写作导致自己贫血,影响睡眠的同时,学习也受到了影响。她也依然坚持,丝毫不在乎。
问起写作的初衷,她是这样说的:“因为感觉孤独。”
爸爸要去镇上工作。一个月也就回两三次家。妈妈,一心还债心切,也没时间在家管我。想自己创造新的世界。在这里,没有孤独,我可以自由的享受。”
玲常孤独,所以热爱看书。喜欢张爱玲。觉得自己有很多和张爱玲相似的地方。自己也尝试去写。越写越深入,加上自己的感受和想象才有了作品的产生。
玲玲的一句孤独刺疼了我的心。孤独,多么让人心疼的回答。十几岁的年纪,本该无忧无虑。她却有这样的感受。
孤独,让她每日以书为伴。以文字为生活的寄托和希望。用文字慢慢述说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样写就是四年。七万字,系数着多少的孤独?无数次的个黑夜,千丝万缕。或许真的没有人能懂。这就是“赤子的世界。”
我小时候也有过这样孤独的日子。重男轻女的思想,传统的教育。我产生了极大的自卑心理。不爱说话,不爱表现自己。害怕陌生人交谈。甚至,不敢和小伙伴一起玩。
现实是你不得不接受,却也无力改变。又不能表现出来给别人看到。于是,我只能选择自己的方式表达。日日用文字记录生活的喜怒哀乐。从小学四五年级开始写。以日记的形式,每次记录都是上千字。笔记本都写完了好几个。当然更不敢让其他人看到。
直到初中毕业,我放弃了写。因为害怕,害怕家里人看到,不想让家里人担心。更不想让人知道我的想法。妹妹弟弟在家总喜欢去找我的日记本看。看着告诉妈妈,不好的时候,我只能被骂。
没写文字的人是很难理解。就像你是男的,我是女的。我们只能换位思考。不能真的感同身受。文字的世界是无声胜有声的诉说。它能接纳你的所有。不用担心嘲笑,谩骂和不解,异样的眼神。它和大海一样,有宽阔的胸襟。只要你愿意,它就静静的听你娓娓道来,慢慢输写。
那孩子为什么会觉得孤独呢?孩子孤独又会有怎样的反应和暗示呢?大人应该怎么做呢?亲子沟通真的这么难?
孤独的孩子都伴有自卑的心理。他们通常看起来内向。不爱说话,不愿意表达。喜欢书写文字或是日记。感觉不太合群,喜欢自己玩。比较安静。喜欢阅读。对事情有自己的看法。
比如:说到孩子懂得,他会很乐意告诉你。像个专家在分享经验。但,有其他孩子在。他就不会争着说。很多时候,不喜欢和他人玩耍。
孩子除了玩,也是有自己的判断力和选择能力的。他们能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喜好。而大人需要做的就是好好沟通。听听他们的心声。帮孩子分析事情的双面性。给予意见和指导,如果孩子依然坚持。父母就应该支持孩子。而不是一味的指责和谩骂孩子的不懂事。
父母是孩子的复习机,好的,坏的。在生活的点滴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父母和谐友爱。孩子自然开朗有爱心。父母吵吵闹闹,孩子就会缺少安全感,也会产生孤独。甚至会对婚姻有恐惧心理。所以,不是孩子不学好,是大人的影响力。
当然,父母都是心疼孩子的。他们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人生的经验为我们做选择。可,很多事,某些路。还得自己去经历,自己去做。时代在变化,他们的很多观点,很多经验也不适合现在的社会发展。该哭的还得哭,该笑的还得笑。他们不能一辈子安排的周到。
父母也会犯错,自我反省是很有必要的。孩子变化的好坏。也请自己想有没有做错?你的安排是她喜欢的吗?还是只是你所谓的好的安排?要怎么才能不伤害孩子。她又能愉快的接受你的安排。孩子喜欢的才是最好的安排。
教育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方法。更需要耐心和细心。发现的优缺点。用心去聆听孩子的心声,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想想孩子为什么这样?这才是我们需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