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大概二年级的样子,在本村上学的时候,参加过一次表演。在老师的带领下,双手拿着一根竹条绑成彩纸毛条棒,弯成弓状,在集市上前后摇晃的那种表演。
三年级的时候,就去了前面的村庄读书。两个村子相距两华里,每天来回四次,在家里吃饭。同去上学的有七八人,分为几拨。走的是田埂,在冬季的时候,田中没有水,就会走近路,从田里走对角线。路面上下起伏,上坡下坎,蹦蹦跳跳。
上课有时候要带上稻草扎的扫把,有时候要带上铁锹。那时候读书的年龄没有统一规定,我六岁算是早的,有七八岁的还有十岁启蒙的。
那次有同伴带了铁锹,大些的孩子,有些顽皮。就在上课的必由之路上,选在一个下坎的地方,挖了一个洞,还用树枝盖好,铺上泥巴,很难看得出来,说是埋一个地雷给后面的人踩。好在挖的不深,也没有那份力气,否则都会崴断脚,想想都后怕。
冬季往往天干物燥。在一次下午下课后,一帮同伴一路玩耍,往家中走去。刚刚走出前村的村口,来到开阔地界。有个孩子就疾呼:快看,村里着火了。这一声喊,吓得大家脸色发白,齐头向村中看去。果不其然,村子的中央有一股浓烟高高升起,还有变大之势。吓得跌跌撞撞往家中跑去,腿脚都是软的,感觉就像在梦里奔跑一样,腿脚不着力。渐渐地,能听到敲脸盆的声音,能听见大人们的吆喝声。
茅草屋是那个年代老家的主要居所。虽然秦砖汉瓦是中国住宅的主要方式。但在改革开放前,能住上瓦房的人家极少。
农村的绝大多数房子是用毛竹搭建而成,上面盖上稻草。奢侈一点的,用稻草打成草苫,加上竹筋,从低到高,一片叠一片,盖成茅草屋。这种茅屋现在只能在旅游景区中才能找到。
茅屋的厨房也在其中,极易酿成火灾。原来的消防条件差,住宅杂乱无章。为图方便,稻草堆就在房屋旁边,火灾后便是一片火海,靠人力浇水泼水根本不顶事。
大家就在想,到底是谁家的房子在烧了,谁家着火了,烧了几家呀?由于视角的关系,看不明白。越是看不清楚,内心就越慌张,越是慌张,就越跑不动步。
等回到村里,一遍狼藉,呼天唤地,哭声一片。
本来就没有多少家当,过火之后,就成赤贫。连睡觉的被子也成问题。这些事情的解决,不是我们小孩操心的。我只是庆幸,家里能置身事外,一切爱莫能助。
农村电力供应,时有时无,没有定数。这也就催生了腐败。村里在冬天要干塘,要抽水,需要电力。不过这难不倒村里,到时间送去几十斤鱼就可以了。
门口的水塘,养了不少养鱼(老家的称呼),就是鲢鱼,也有雄王头(鳙鱼,胖头鱼)。用抽水机抽干塘后,按照工分分配,这也是像杀牛一样的热闹。
抽干水塘后,生产队就要组织劳力挑塘泥。塘泥,是水塘里的淤泥,颜色深黑,粘稠,有很高的肥力。
挑塘泥用的工具叫“抬箕”(老家话),有半个成年人高,扁担挑起,一头一个。
“抬箕”用毛竹做成。用成材的毛竹,剖成4cm宽,3m长的竹片,竹黄刮平,两端在侧面打上小槽。用稻草烧火,把竹片弯曲,底部40cm左右90度弯曲,顶部成八字形交叉,成不规则的长方形。三根为一组,顶部小槽贴合一起,绳子捆紧,留出放扁担的位置。底部三根各隔开约15cm,用竹篾编成“抬箕”的底部,供盛土用。腰部往上一些,用篾把三根竹片扎住,起到加固的作用。有时候,在“抬箕”一侧的上部,斜着绑上一根细绳,铁锹竖插在“抬箕”底部可以拦住锹柄,不会倾倒和掉出。
“抬箕”在老家,每个劳力都会一对,女人用的要稍微矮一些而已。
这种“抬箕”挑上泥土后,行走方便。休息也几乎不用弯腰。倒土的时候,双手握住“抬箕”的外边一根竹片,前后摇晃一下,人往下一蹲,“抬箕”就能把土给甩出去。
把塘泥挑到农田里,隔一段距离倒一“抬箕”的塘泥,不会堆在一块,便于耕作时保持水田的平整。
这就是一个体力的活计。力气大的挑的多,力气小的自然就挑的少,评工分的时候,就会被人挑刺,下不得台面。
塘泥挑掉后,水塘就会加深,来年我就是在这里差一点给淹死。
第一章 涂家围子(上):1 2 3 4 5 6 第二章 涂家围子(下):1 2 3 4 5 6
第三章 搬迁到下赋策 :1 2 3 4 第四章 村野童趣(一):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