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在通渭路学区听语文课。
执教的顾琴老师早就来了,她先给孩子们分了组,确定了组长,给组员编了号,然后简单交代了怎么样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发言的方法。我知道,这将是一节生本课。
顾琴老师执教的是四年级下册的《乡下人家》。这个课例已经听过很多节了,为了让学生感受乡下人家自由惬意质朴的生活,授课的老师往往会大量地采用一些图片,还有背景音乐。见顾老师打开了多媒体,我知道这节课同样会让我们看到一张又一张的乡村图片。
上课铃响了,顾老师也开始了自己的授课,不料师生问好后,孩子们刚坐下,“哗”地一闪,教室里的灯全部灭了,多媒体也瞬间暗了下来。
停电了!这可怎么办?
等了片刻,电没有恢复的迹象。顾老师不慌不忙地开始讲课。
自从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以来,已经有很久很久,没有听到过不借用多媒体授课的公开课了。然而今天,顾老师让我重新回到了曾经简单质朴的课堂: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科书。
在这样的课堂上,孩子们读着,想着,交流着,积累着……用最简单却最有效的方式体验着语言文字的美丽。
听!“织,织,织呀!”在孩子们的朗诵中,文字完全具有了音乐的节奏美;“向晚的微风……”朗读者的声音已然让我们陶醉在乡村的傍晚中……
没有了播放课件的匆忙,没有了背景音乐的依赖,孩子们完全依靠朗读、思考走进课文,完全依靠朗读、思考感受语言文字本身流淌的情感。这样的感受更直接,也更深刻,因为它与儿童的生命体验链接在一起。
真的希望这样朴实无华的课例多一些,再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