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本书早看5年,我是不是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这周我痴迷的在看《曾国藩领导力十二讲》,这本书的每一句话都让我不舍跳过;每一段都想着背下来、刻进骨子里,形成思维体系、转为行为准则;每读完一章都让觉得自我修养向圣贤靠拢了那么一点点。虽然才阅读了三分之一,但忍不住要来与你分享了。
01、贵在忍辱耐烦,贵得人和
“硬刚”是现在年轻人的流行词,你有硬刚过某件事,硬刚过同事甚至上级领导吗?
年轻时的自己,觉得“硬刚”是件很酷、有个性的事,它证明我勇敢、证明我不惧淫威、证明我忠于自己。
然而当我看到这本书里的这段历史,我开始反思这十年间的职场,懊悔不懂“忍辱耐烦”这一道理的珍贵。
清王朝晚期,湖广两号人物:官文,八旗子弟,担任湖广总督;胡林翼,湘军的二号人物,任湖广巡抚。两人同城为官,相当于现在的书记与市长,总督偏军事,巡抚偏民政,但职责划分不清,彼此互相牵制。
官文是个纨绔子弟,胡林翼以镇压太平天国为使命,两人不是一路人。胡林翼做巡抚后,非常看不惯官文,觉得湖北被官文搞得一塌糊涂,治理无从下手。胡林翼收集了许多官文的黑材料,准备向朝廷弹劾他,把他扳倒。
这时,他身边的阎敬铭劝说他:莫冲动,使不得!并替他分析了大局。
1、官文虽然毛病多,但心无成见,容易听取他人意见。他是旗人,用他的身份去上奏,朝廷更易接受。
2、朝廷不会让汉人掌兵权,即使将官文弹劾成功,也会再派他人来,万一比官文更自以为是,形势只会更糟。
3、跟他相处无非多花银子,但若用好了他,他带来的帮助却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胡林翼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听后大喜,当即把弹劾的折子撕了,开始想办法跟官文处好关系。
给他拨银两,知道官文宠妾,胡林翼亲自写拜帖去给他的小妾拜寿,给足官文面子。知道官文对小妾言听计从,又令自己的母亲请小妾吃饭,收她做干女儿,他便成了干哥哥。
但凡胡林翼与官文发生点矛盾,小妾便出来调和:“你懂什么啊?哪能比得上我胡哥哥?还是听我胡哥哥的。”
自那后,两人关系就处得非常好,官文对他的想法几乎言听计从,朝廷上遇到难事,官文都出面替胡林翼摆平。胡林翼在湖北顺风顺水,将湖北变成了湘军的后方基地,一个月就给六万湘军提供四十万两白银的粮饷。
而胡林翼也从来不独吞好处,湘军打了胜仗,先分官文一份。两人从死对头成了默契无间的战友。只可惜,胡林翼49岁便英年早逝。
去世后,曾国荃做了湖北巡抚。曾国荃到任后,也看不惯官文,接连两次弹劾。
第一次朝廷给了曾家面子,免掉了官文手下唐际盛的官职,上谕里还特地提点了曾国荃希望他能和衷共济。
第二次弹劾前,被曾国藩知道了,曾国藩写了一封六页长的书信,向曾国荃分析其中厉害。但曾国荃没有胡林翼的好修养,固执己见,弹劾官文的折子还是递了上去。
弹劾后,官文总督一职虽被免去,但之后官文便进行了一系列的打击报复,最后曾国荃只能称病辞去了湖北巡抚一职。
这是真实的历史,两个人同与一人当官共事,一开始相同的厌恶情绪,但两个人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一个耐住了,一个没耐住,最后导致了完全不同的结局。
02、存其倔强,而去其忿激
曾国藩说:遇事,存其倔强,而去其忿激。
一个人能否控制自己的情绪,取决于一个人的胸怀与修养,即所谓的“德器”;而一个人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才有利于事业的长远发展,即所谓的“后福”
记得我刚毕业入职证券公司时,我也曾厌恶一个同事。当时我气急火燎,还放话:要么他走,要么我走。当时,只觉得自己正义凛然,士可杀不可辱。而现在想来,只觉曾经的自己幼稚、不懂世故。
那世故,就得委屈自己,就要趋炎附势,就得做“舔狗”吗?
不是的!遇事,存其倔强,而去其忿激。我们可以保留心中的倔强,但应去掉激愤的情绪。先控制好情绪,再理性解决问题。
我喜欢杨天真对高情商的理解:真正的高情商是共赢,先满足自己的需求,再考虑对方的欲望,再找到解决方案。
在胡林翼处理与官文的关系里,我最佩服的是阎敬铭对官文及整个局面的分析。从个人出发,与一个纨绔子弟相处,看到的都是缺点。但从利害出发、从大局出发,他看到了官文身上的优点。他是旗人、背景硬,有人脉、与朝廷好沟通。他心无城府,好利用。他吃喝玩乐,更给了笼络他的途径。
如果是交朋友,这样的人不是一路的,信仰不同;但在官场,这样的人做合作伙伴,就是绝好的人选。
胡林翼这么聪明的人,为什么一开始他没有阎敬铭看的清?因为胡林翼与官文相处中,不免心生很多情绪。而当你有了情绪,再看不顺眼后,也就满眼缺点了。
所以,存其倔强、去其忿激是何等的修养。遇事冷静,少带情绪,明确自己的目的,找到对方的欲望(弱点),寻找共赢的解决方案。
千万不要做损人不利己,纯粹为了泄愤、为了赢一口气却落得自己满盘皆输的决定。这样的“硬刚”,年轻时还可能用青春买单,而人过三十,不立德、不立言是要付惨痛代价,自毁前程的。
从古至今,有理,未必就能走遍天下;理直,有时反而不能气壮。官场也好,职场也罢,多一个朋友终究好过多一个敌人。相处中,有分歧、有矛盾,再正常不过,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就尽量寻求共同之处,要修炼自己内方外圆、人情练达,要试着去学会忍耐和妥协的艺术。
03、做儒家人,行法家事,生道家魂
然而,年轻时的曾国藩也曾像我们一样,怀揣着理想踏入社会。那时的他,也曾因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而感到困惑与不满,正如我们初入职场时,对种种不公与复杂人际关系的愤慨。
但曾国藩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够不断地自我反省与成长。当时的晚清时局复杂,人心涣散,他深知仅凭儒家的仁礼难以在乱世中立足,更无法改变国家的命运。于是,他开始借鉴法家的治理智慧。在组建湘军、平定太平天国的过程中,他推行严格的军纪,强调“令行禁止”,以雷霆手段整肃军风,使湘军成为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队伍。
但,法家的刚硬让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甚至一度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湖南审案局时,因查案太过严苛,杀了很多人,被取外号“曾剃头”。当时,他还硬刚皇帝,惹怒了皇帝差点法办了他。
直至那年他父亲离世,成了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在守孝的日子里,曾国藩闭门深思近一年,每天静坐,回顾往事,一件件事的剖析。一个曾经很成功的人却不断的自省、否定自己,这是个痛苦而自我蜕变的过程。
直至他读了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智慧,让他领悟到“和其光同其尘”的处世哲学,学会了以柔克刚,以退为进。他开始学会以更加平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与不公,不再被情绪所左右,而是用智慧和理性去解决问题。
做儒家人,保持内心的纯真与善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行法家事,在实践中坚持原则,以规则为尺,以效率为剑,披荆斩棘,开拓前路;生道家魂,在历经沧桑后,仍拥有一种超然物外的豁达与智慧,懂得顺应自然,随遇而安,以不变应万变。
儒、法、道三家的文化融合,在曾国藩的一生中淋漓尽致的呈现其各家的影响,让我不禁赞叹中国文化的博大,让我深感曾国藩个人修养的高深,让我更加痴迷于去阅读、去了解更多曾国藩的事迹。